心理学碎片
问题讨论
解决问题是什么意思?纽威尔和西蒙认为,首先要有一个问题空间,问题空间是一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转化成目标状态的认识。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空间里寻找一条从初始状态变成目标状态的路。
问题可以怎么分类?按明确的程度分,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很清楚的问题称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否则称为界定模糊的问题。比如写一篇作文,如果在写之前就把提纲列出来了,最后要表达一个什么东西都提前定了,或许叫界定清晰。如果写一步看一步,不知道最终要写成什么样,叫界定模糊。或者说,按连续谱来看,写作文本身就在更靠近界定模糊的一侧,而写数学证明题在清晰的一侧。这个清楚或许指的是客观清楚。而主观清楚是分为,语义丰富和语义贫乏的问题,让一个小学生去做高数题,对他来说是或许语义贫乏的,因为在他的问题空间里,对初始的状态都无法理解;对高数教师来说是语义丰富的。
我提出的这些问题,对我来说都是相对语义贫乏的问题。因为我对它们的相关知识都不够。是先提出一个目标状态(结论),再借助自己已有问题空间里的对初始和中间状态的认识,来看能不能通向目标状态。
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重要的概念有?意识和无意识、注意保证心理在场,需求及其的衍生(情绪、动机、意志)造成行为,感知觉、记忆和思维(想象、言语)对信息进行处理。
为什么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块?“过程” 是一个动词意义的,有起点和终点,可以多次进行。认识可以歇一会,情绪也可以消失。这里的意是意志,不是意识,意志是先有意识确定一个目的,再通过调节和支配行为,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过程,意志也是可以消失的,就是我们说的间歇性踌躇满志。名词意义上的 “意识” 在正常情况下一直在场直到死亡。睡眠和梦也是意识的特殊形态。像需要、动机、意识都是相对名词意义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心理过程。
为什么说笛卡尔是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在笛卡尔之前,公认的理论是,心灵对身体的作用是单向的,心灵会影响身体,而身体基本不会影响心灵,身体是木偶,心灵是提线者。笛卡尔把机械论的观念应用到人身上,认为人也是一台巨大的机器,身体可以影响心灵。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身体来研究心灵。
为什么说冯特是现代心理学的建立者?在冯特之前,已经有人出版心理学的著作了。冯特在大学里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立了第一本学术期刊,把心理学推向大众,体系化了。
需要及其衍生
马斯洛的安全需要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把安全理解为,是一种没有感受到危险的状态,那么安全需要被满足,就意味着没有负面情绪了,那么当生理需要被满足时,是不是同时满足了安全的需要?不是这样的,安全需要指一种持续的状态,如果我当天吃饱饭了,满足了当天的生理的需要,但是我之后每天都不一定能吃饱饭,那么我的安全需要是没有被满足的。
当此时的上层需要被满足了的时,一定意味着此时的下层需要被满足了吗?不一定。比如我们虽然有时受到别人尊重了,但是仍会觉得自己未来没有希望,实际上就是我们此时此刻的安全需要没有被满足;如果我之后每天都能吃饱饭,但是我现在是饿的,那么我现在的生理需要是没有被满足的。需求金字塔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并不意味着下层的需要如果被满足之后,就是永远地被满足了。它或许只是指示了一种痛苦抢占的优先级,就像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五层需要是并发的,下层需要占 CPU 的时间更长。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所独有的,反过来说,下面的四层是有些动物也需要的。比如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在群体里获得地位,狼通过竞争选出一个狼王。
第三层和第四层的区别是什么?是单纯建立关系、有归属感,和获得价值与地位、有成就感的区别。比如我交一个朋友,只是单纯地想和他待在一起,或者在人多的地方比在人少的地方开心,这属于是第三层。但如果我想让他认可我,尊重我,这就上升到第四层了。比如我们能做到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尊重他。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什么意思?它指的是满足需要的对象是否是物质实体。比如我们买一张专辑,到底想要的是专辑的壳子和碟片、周边,还是里面的音乐内容。如果是前者,那么它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要;如果是后者,满足了精神需要。还存在着一种情况是,买一张专辑之后是为了拍照片发出来装一下,这属于是通过展示自己的物质条件或者音乐品味有多么地好,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区别是什么?前者是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区间里直到现在,都是人一定需要的。后者受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的影响。自然需要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所以也叫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所以也叫获得性需要。由生理需要引起的动机叫驱力,由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叫诱因。
(图片由 DEEPSEEK 生成)安全需要的自然部分指:我的身体不会受伤,生命不会受到威胁;社会部分指:我的生活是稳定、有保障、可预测的。
当我们的需要不被满足时,情绪、动机和意志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是,如果需要被满足了,会出现正面的情绪,反之出现负面情绪。但是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当我们过去一直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终于被满足了时,可能会感动到流泪。要解释这个现象,要么去厘清正负面情绪的范畴,把 “感动到流泪” 划分到强烈的正面情绪里。喜极而泣。
《心理系》APP 上说,人的基本情绪有喜怒哀恐,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而来的。但我现在暂时认为,怒的背后就是恐,可以把它简化成三个基本情绪。或许这么说,所有需求未被满足时的情绪背后都包含一个恐。比如饿可以被解释成对死亡的恐惧,社交恐惧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安全需求。在需求满足之后会喜,没有满足时是恐,如果在当下持有一种该需求是在长期或永远无法被满足了时,或回忆到自己过去的需求有一直没有被满足的,则出现哀。恐对应退缩系统,做出逃跑的反应,与右侧 PFC 激活水平相关;怒对应趋近系统,做出攻击的反应,与左侧 PFC 激活水平相关。恐是刹车,怒是油门,如果在路上看到了障碍物,那么刹车是第一顺位的,你要先停下来判断一下,再决定要不要踩油门冲过去。但是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时你太恐了,所以踩错了,踩成油门了。这就像一个创伤被激活时,应激的恼怒情绪压过了一切的恐惧。
怒的背后一定是恐吗?如果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言论之后发怒了,可能是因为这个言论戳中了自己的一些点,且它至少是部分有道理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它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你怀着一种强烈修正它的愿望,且它触发了你之前不被别人在乎的创伤,修正它也是无法改变对方的观念的,所以为了掩护自己的不被在乎的恐,怒就出现了。如果这个言论是和你没有关系的,且你也能看出来它也是没有道理的,比如有人说,肯尼迪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那你就不会发怒,而只会感到可笑。因为他的言论使你能够确认自己的价值,有人是比你还要差的,那你也差不到那里去。这满足了你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尊重的需要。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对于情绪和情感的每一个特性,都存在着一个连续谱。有四个特性,或者说是变化的维度,包括三个成分特性和一个功能特性。情绪的三个成分是主观感受,生理唤醒和表情。主观感受的特性叫强度,如从低落到悲痛欲绝,从不满到狂怒;生理唤醒的特性叫紧张度,从轻松到紧张;外部表现的特性叫激动度,从喜怒不形于色到范进中举;由需要满足或未满足出现的正 - 负面情绪,对于推动行为有正 - 负面的功能,叫情绪和情感的动力性。
为什么说需要引起动机?引起或许指一种时间上的直接、紧密的先后顺序。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比如感到饿了,我需要吃饭。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力,是行为活动背后的原因。吃饭的行为可以使这个饿的不平衡状态变成平衡的,但是在吃饭的行为发生之前,在需要产生和满足需要的行为发生之间,还会出现别的行为,比如感到饿了,先做饭或者买饭之后才是吃饭,所以说需要并不直接紧密地引起吃饭的行为,而是先引起吃饭的动机。动机激发了寻找食物的事件,指向了获取食物的方法,维持了从寻找、获取直到吃饱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说 “需要未满足 - 需要满足 - 产生新需要的循环” 叫动机过程?动机是一直在场的吗?如果动机不是一直在场的,那么它的生命周期从需要产生开始,途经行为发生之前(激发行为)和之中(指向、维持行为)的过程,直到行为无需动机推动,此时说明需要已被满足。它的下一个生命周期从一个新的需要产生开始。这说明动机也是有过程的,那么为什么动机不叫作心理过程呢,或许因为它是被包含在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里,或许是因为,它是一直在场的。动机并非 “一直在场” 作为一种持续的、可感知的力,而是作为一种 “潜在的、可被激活的机制” 一直在场。
为什么说定势是无意识动机的一种?如果这么说,定势的背后是内隐记忆吗?
动机的维持功能和意志的坚韧性有什么区别?共同点都是指为实现一个预期目标,做一些事情来说,时长上的坚持,短期的和长期的。对于一个长期的任务来说,比如目标是每天跑步多少分钟,当天的时长除了要靠当天的动机之外,还要靠意志的坚韧性。如果跑步动机并不是在每一天内都出现的,那说明意志的坚韧性不足。如果跑步动机在当天出现了,但是由于其他事件冲突而没有执行,叫做意志的果断性不足,自制性不足,或者自制成变化的了。
意志的四个品质,从时序上来看谁先谁后?首先要明确目标,所以自觉性是首位的;其次会遇到挫折,这涉及到处理情绪、做决策和管理行动,处理情绪和行动对应自制性,做决策对应果断性;在一个长期的时间上,坚持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对应强的坚韧性。如果自觉性不足,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后面的三个或许比自觉性强的情况更弱一些。
信息处理(认知)
为什么有时在朗读文字时,感觉没有默读的效果好?这是一个注意分配的问题。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及以上的任务上,它的前提是,其中一些任务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以我的个人经验是,由于我之前说话很少,读句子的语气控制没有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所以在朗读文字的时候,相对于默读文字有一个额外的语气检控的进程,发声的进程,有时还会去想别的,造成注意的资源不够了。另一方面,默读文字的速度更快,朗读的速度和默读的不匹配,这就像汉字的语义饱和,你光盯着一个字看,会感到陌生,甚至不认识这个字了。
(AIGC)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慢速进程会拖慢快速进程。其根本原因在于,共享资源在同一时间通常只能被一个进程独占。快进程必须等待慢进程释放资源后,才能继续执行。是否存在例外情况?有的,在一种特定情况下,慢进程不会拖累快进程:当共享资源是【只读】且【无需协调】的时候。例如,多个进程同时读取同一份文件或同一块内存数据。一个进程可以慢慢地读,另一个进程可以飞快地读。因为它们都不会修改资源,所以不需要加锁,也无需互相等待。快慢进程之间没有任何依赖关系,各自都能以全速运行。
照这么说,想要提高朗读速度,可以 “只读”,那就是真的只读了,不加理解地读。
默读需要用到角回来识别字,朗读除此之外,还要用到布洛卡区说话和韦尼克区返听。
当默读文字时,有时会在脑海中出现声音,当然不是实际的声音,是一种类似于回忆音乐旋律的感觉,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吗?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 “内心言语”(Inner Speech),这说明默读时也用到了听觉皮层。在默读的同时也可以感觉到喉部肌肉的运动。
(AIGC)
- 视觉信息:视觉皮层看到文字。
- 转换:角回等区域将视觉符号转换为听觉代码。
- 内部模拟:
- 运动模拟:布洛卡区及其周边区域会产生微弱的、被抑制的发音指令(科学家可以检测到喉部肌肉的微电流活动),这是一种 “准备说话但没说出口” 的状态。
- 听觉模拟:大脑的次级听觉皮层(Secondary Auditory Cortex)—— 特别是负责处理复杂声音(如语言)的区域 —— 会被激活。这个区域就在您提到的韦尼克区附近。
- 产生体验:正是这种听觉皮层的内部激活,产生了您所描述的 “脑海中的声音” 或 “心理声音”。它不是来自耳朵的真实声音信号,而是大脑自上而下生成的预测和模拟。这和你 “在脑子里单曲循环一首歌” 的机制非常相似。
记忆一定需要外界的输入吗?在记忆的识记阶段需要,保持阶段和提取阶段都不需要。保持阶段里新输入的信息对已存储的信息有倒摄抑制,提取阶段可以通过提示来再认。我们对梦的记忆是通过自己的无意想象而得来的,这说明想象可以补充经验。在经历梦的时候,大脑对以往输入过的记忆进行重组;在回忆梦的时候,回忆的是重组过的记忆。
做梦梦到旋律,这个旋律后来才发现是以前听过的,但梦醒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想起来来自于哪里,那么对这段旋律的记忆算不算内隐记忆?AI 给的回答是算的,因为梦的内容不是有意回忆的,在做梦之前,对旋律和来源的记忆都是内隐记忆;在做梦之后和再认之前,对旋律的记忆是外显的,而对来源的记忆是内隐的;在经过再认之后,来源的内隐记忆才变成了外显记忆。
为什么说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 充分条件是有 A 必有 B,仅凭 A 就可充分推出 B;必要条件是无 A 必无 B,有 B 必要 A。
- 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意思?事物 A 的本质属性 a,是判断事物 B 是不是事物 A 的必要条件。如自行车的本质属性,有轮子,是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自行车的必要条件,如果无轮子,就必定不是自行车。有轮子不是是自行车的充分条件,因为仅凭这一个特征,无法充分推出它是自行车,它还可能是汽车。如果自行车失去了轮子,就不能称之为自行车了(除非叫 “坏掉的自行车”),所以 “有轮子” 是自行车的本质属性。想要判断事物 A 是不是事物 B,应该怎么判断?我们需要保证,事物 A 具有事物 B 的所有本质属性,即 A 类是从 B 类继承而来的。比如自行车是车,因为自行车具有车的所有本质属性(通常意义上,有轮子,用于载人或物,在地上跑,相对于人的移动速度更快的机器)。或者说,A 是 B 类的一个实例,比如我的一辆自行车,是自行车类的实例。
- 事物的偶然属性是什么意思?在失去偶然属性后,并不影响事物的本质。名字是一个人的偶然属性,在改名之后,仍然是同一个人。人格是一个人本质属性。特修斯之船,河流的偶然属性变了,但作为一个情感的客体,在人心里的本质属性是没有变的。
- 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意思?摩擦和生热这两件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里的内在是指,多个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外在联系是什么意思?一只鸟随机地飞到了一辆汽车上,此时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外在联系。内在联系是寻找因果,必然性。
打算盘是动作思维还是形象思维?用手算是动作思维,用心算是形象思维,通过口诀来判断打的动作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也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辐合思维是什么意思?辐是自行车轮子上的金属条,从轮圈到轴心,辐合思维注重从边缘聚集到中心,所以也叫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前半段,生成多种选项,辐合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后半段,评估和执行选项。
想象的功能是什么意思?想象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这不是它的功能,是它的定义,功能是衍生出来的作用。通过小说的描写形成人物形象,是想象的补充经验的功能;通过想象来补充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一个是替代性的满足;还可以是预见目标向目标前进。
社会心理学
存不存在无角色的社会人?社会角色的意思是:
- 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主观条件)
- 对特定地位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客观条件)
所以,只要一个社会群体的场域(等级或优先级、功能的划分)存在,对其组成成员的期待(隐含的规则)存在,社会角色就一定存在。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域会有不同的角色。但是,如果前面那一个主观的条件不存在,即在一个场合下,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与这个场合的规则不一致的人,或许可以说,他是跳出了这个角色的。比如在《月亮上的男人》这部电影里,主角安迪・考夫曼给人一种经常跳出角色的印象,或者说,他在一个场合下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这有时会造成角色间冲突。之后他还在个体意义上扮演了两个角色,并成功地使其他人认为了这两个角色一定不会是同一个人。
角色冲突和角色不清的区别是什么?角色不清指主观或客观的对该角色的认识不清。而角色冲突是认识清楚的,但认识不一致。角色内冲突是指对同一个角色有两种以上的细分认识,如教师对学生既需要管理者的角色,也需要朋友的角色;角色间冲突指对同一个人的两种及以上角色认识之间存在冲突,如某个时间选择先处理工作问题还是家庭问题。安迪考夫曼对他的两个角色都是认识清楚的,但是别人可能没有看出来是两个角色。
表现型角色表现的是什么?是社会的秩序,制度,价值观,道德风尚,公平,正的一面。如医生,教师,学者,感动中国的获奖者。而企业家通常是与之相对立的功利型角色的,表现的是效率的一面。到目前为止,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企业家好像只有:2002 年的张瑞敏,2006 年的霍英东,2019 年的伍淑清。张瑞敏表现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霍英东和伍淑清表现了香港和内地的关系。
一个被亲生父母抛弃,后来被领养的人,他的先赋角色是领养者 A 的儿子。在他经历努力,找到真正的家人之后,他的角色是家人 B 的儿子。那么 B 的儿子的角色算先赋的还是成就的?在他找到家人之后,且他身边的人都知道了,那么这个角色对于他、两对父母、和知情者既是先赋的,也是成就的;在他知道自己被领养之后,但没有找到家人之前,对他和他的亲生父母及领养父母,帮助寻找家人的人来说,这个角色是先赋的,但还没有完全成就;在他还不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时候,对他,加上他身边的所有不知道领养事情的人的来说,这个角色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说自尊是人对其社会角色自我评价的结果?如果这么说,低自尊的意思就是,我认为我没有达到群体的标准。对于一个自我评价为 “我是一个好员工,但不是一个好家长” 的人,那么他的职业角色是高自尊的,而家长角色是低自尊的。如果一个人的 A 角色的自尊低,那么他可能会去建构一个 B 角色,比如一个自认为学习能力不强的人,会去把游戏的段位打得很高。
马斯洛的自尊需要里,对成就、优势、自信的欲望与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有什么区别?前者是内在动机驱动,后者是外在动机驱动。
有纯粹的利他动机吗?
权力动机是什么意思?当我们想要说服一个人,想要转变他的态度,或想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的时候,这时候的心理倾向就叫做权力动机。大致由两个因素引起:对社会控制的需求(包括安全和尊重的需求),或对无能的恐惧。
成就动机是什么意思?当我们感觉一件事情太简单,或者太难,所以没有做的动力的时候,这时候的成就动机是弱的。当一件事情我们认为有一定的挑战性,并非常想做的时候,这时候的成就动机是强的。两个影响因素是,主观成功的概率,和目标的吸引力。
社交焦虑者有亲和动机吗?社交焦虑者的矛盾是:想和别人在一起建立友好或协作的关系,但是害怕风险。这个矛盾的前半部分就叫做亲和动机。这是一个趋避冲突,避的一点在于,和别人在一起会不自在。所以从动机上来看,社交焦虑者有趋的亲和动机 C,且还有另外一个避的动机。如果只有一个动机,只趋,或者只避,那么绝对不会焦虑,因为后者的情况就是,直接逃离现场。但从行为上来看,社交焦虑者的亲和倾向 B 是低的,因为 A 是焦虑。卡在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了,意志的果断性不足。因为自觉性不足,所以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都不足。
态度的 CAB 模型是什么意思?
- 观点和信念的区别是什么?观点更短期、易变、详细。信念更抽象,改变更难。观点需要基于信念来提出,信念可以通过观点回溯。
- 知觉和理解的区别是什么?知觉是侦察兵,理解是指挥官。
- 理解和观点、信念的区别是什么?理解是认知的过程,在理解之后形成观点和信念
- 评价:我认为苹果好吃;观点:经过以往的多次评价,我认为苹果比香蕉好吃;信念:我认为吃苹果对身体好(基于事实:苹果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观点:身体需要维生素,膳食纤维有助于消化)。我对苹果的知觉是,我知道那是一个苹果(模式识别);理解是,我能说出来我对苹果的观点和信念
- 知觉 -> 理解 -> 观点 -> 信念,这四个再加上事实,就是态度的认知成分 Cogntion
- 情绪:吃苹果之后,我开心了;情感:我喜欢吃苹果。评价和情绪、情感这三个,就是态度的情感成分 Affect
- 行为倾向 Behaviour Tendency
我认为跑步可以锻炼身体,这是我的认知 C;但是跑步会使我累得难受,这是我的情感 A;通常 A 占主要成分,所以我的行为倾向 B 是不常跑步。
态度的卷入深度是什么意思?指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重要性。如一个人对日本的态度,对日本有态度,但平常不接触日本的所有信息,相比在日本留学的人,对日本态度的深度更浅(C 的方面)。对一款经常玩的游戏,相比玩了很短时间卸载的游戏,态度更深(B 的方面),如果认为工作比游戏重要,那么对工作的态度比游戏更深。
如何使用中等畏惧的信息说服?如果不常运动,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运动者的好几倍,运动会显著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什么沟通的结构比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的四个要素多三个?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的四要素是接受者,发送者,信息和情境,接受者是态度转变的主体,通常是发送者劝说接受者,这个模型关注的是发送者如何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特定信息转变接受者的态度。而沟通的结构是相对更平等的,所以会有一个反馈,反馈是指一个交互的,半双工的过程,比如我在回答对方之前,先把对方的观点复述一遍,看我的理解是否和对方一致。霍的情境对应沟通的背景,沟通的背景还比霍的情境多了物理层,包括心理、物理、社会和文化背景,而霍的情境是不涉及物理背景的。霍已经假定了沟通的信息传递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沟通还涉及到了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之前和之中,信息是否有误码和损耗等障碍。信息的载体或者说通道是指面对面沟通还是发信息沟通。传递的障碍包括六个方面,信息源,编码,网卡,信道,自然衰减,和误解。来自信息源的障碍如信息量不够或不明确,编码的障碍如对英国人使用日语,网卡发送的障碍如声带的振幅不够,说话声音小,信道的障碍如误用了沟通载体和方式,自然衰减的障碍如远距离对话,两个终端上的障碍是误解。通道,障碍和反馈,是沟通比霍多的三个。
创伤心理学
照顾关系,依恋关系和主体间关系的区别是什么?父母给我们提供居住地和经济上的支持,叫做照顾关系;如果父母经常和我们玩,讲故事,有身体接触,可以形成依恋关系;我们对一个第一次遇到的陌生人,和他之间的关系就叫主体间关系。中医推拿,泡澡,泡脚也可视为一种身体的接触,这叫创伤的躯体治疗。
如何解释,当我们看到古文,小说或电影里与自己类似的悲惨经历之后,自己的负面心境会缓解一点?这是一种共享的记忆。在同时同地同情境下,两个人共同经历的记忆叫做共时记忆,而共享记忆需要一个传达的过程。比如张三在时间 A 经历的记忆,在时间 B 通过口头或文字的形式分享给了李四。这种 “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 的感受,从需求满足的角度看,满足了马斯洛的第三层,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如果观看者 A 本身是尊重小说或电影里的人物 B 的,那么 A 可以把 B 当成自己,把 A 当作另一个人 C,A 通过扮演屏幕外的人 C,给屏幕里的 B 尊重,从而间接地满足了自己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
抑郁的心理学理论
- 压力源
- 生物性压力源:躯体创伤,疾病,噪音
- 精神性压力源:错误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经验、内心的冲突
- 社会环境型压力源
- 社会环境的问题:战争,亲人逝世,被监禁
- 人际适应的问题:由于自身的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
压力源指生活中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比如转学。压力反应包括主体觉察到压力源后,出现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心理反应如出现低落的心境,生理反应如,行为反应如在社交场合面前退缩。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行为理论 1(负惩罚):压力 - 减少行为 - 减少正性强化物 - 退缩 - 减少正性强化物……(正强化)引起他人同情和关注 - 继发性获益
行为理论 2(习得无助):负性事件 - 习得无助 - 动机减少
认知理论 1(认知反哺核心信念,自证预言):对自己、世界和未来的看法消极 - 对事件的认知倾向于支持其消极证据
某人某行为的原因,事件的结果 = 归因(信息)。
- 内因 / 外因维度:是否因为自己
- 整体 / 局部维度:适用范围
- 稳定 / 易变维度:时间持续性
- 可控 / 不可控维度:是否受自己主观意志影响
认知理论 2(抑郁性归因风格,形成性习得无助):对负性事件的归因倾向于内在、稳定和整体的原因 - 认为自己无法应对该事件 - 习得无助
认知理论 3(思维反刍,%0|%0):模糊和概括的记忆,对负性刺激注意偏好 - 专注、淹没于自身的感受、原因而不对于处理
人际理论(客观上的狼来了):难以信任别人 - 寻求他人肯定 - 容易感受到拒绝 - 难以信任别人 - 寻求他人肯定 - 身边人感到厌倦 - 寻求他人肯定 - 社会支持被收回
社会文化理论 1(世代效应):时代变了;家庭原子化;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社会文化理论 2(性别差异,女性患抑郁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男性偏向喝酒否认痛苦,女性偏向反刍;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社会文化理论 3(种族差异):
生物学
决定论是指,每个事件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确定的因素可以引发确定的结果。还原论是指,可以把一个大的系统分解成组成它的基本部分来研究。如果心理现象以生理状态为决定的话,我们可以把人体还原成一些零件,通过药物来干涉它们的运转过程,从而改善心理上的问题。但不用药物的谈心、话疗也可以改善心理问题,有些药物不起效或起效慢,这或许说明心理现象不完全以生理状态为决定,也或许说明话疗、安慰剂也可以改善生理状态。
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刺激通过内导神经元(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传入脑和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回路),再通过外导神经元(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到效应器官。人脑神经元有 100 亿个以上,在神经元之间有 1000 亿个以上胶质细胞,它可以给神经元输送营养,修复神经元;叫髓鞘的胶质细胞起着电线绝缘层的作用,确保神经冲动沿正确的路线传递。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的电位比膜内高 70mV,膜外相对为正电;在受到刺激后,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膜内相对为正电。神经兴奋传导的速度通常为 3.2 ~ 320km/h,0.8 ~ 8m/s。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上,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一个神经元可有多个突触;在大脑皮层上,一个神经元可有 30000 个突触。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间隙,向其临近的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称为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的接收方细胞膜上的分子叫受体。再摄取是发送神经元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后,再吸收回去一部分,使得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降解是接收神经元向突触间隙释放酶,把神经递质分解成其他物质。
- 中枢神经系统(CNS)
- 大脑又叫端脑。大脑的外层叫皮层,皮质或者灰质;白质在里边。额顶枕颞,动感视听
- 脑回是山脊,脑沟是山谷
- 额叶在头顶前部及额头,书写中枢在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如果损坏了称为失写症;表达性失语症是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布洛卡中枢,又叫运动型言语中枢,如果损坏了,说话迟钝费力
- 顶叶在头顶后部,枕叶在枕头附近,顶枕交汇处的角回如果损伤了,可以看到字,但是不能理解字的意思,就像看一个异国的语言,称为失读症;
- 额叶和顶叶的分界是中央沟。额叶顶叶,和颞叶的分界是外侧裂,外侧裂上方是额叶和顶叶,下方是颞叶
- 颞叶在太阳穴、耳朵附近,颞上回的维尔尼克中枢如果损坏了,可以听到声音,但是不能理解意思,称为接受性失语症;
- 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
- 大脑两半球的分界叫纵裂,由胼胝(pian2 zhi1)体相连
- 脊髓是最低级的,一些神经过程如膝跳反射可以不经过脑,只经过脊髓
- 脑干是最古老的,其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醒来,分布于延脑、桥脑和中脑;
- 小脑控制身体平衡
- 间脑
-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丘脑除了嗅觉之外,是其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把感觉接收器的信息传给大脑
- 上丘脑
- 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
-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
- 大脑又叫端脑。大脑的外层叫皮层,皮质或者灰质;白质在里边。额顶枕颞,动感视听
- 外周神经系统(PNS)
- 躯体神经系统是用户态,受意识控制,如走路;
- 31 对脊神经
- 12 对脑神经
- 感觉神经(输入):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
- 运动神经(输出):眼动神经、滑车神经(颈部)、外展神经(面部)、副神经和舌下神经(舌)
- 混合神经(I/O):
- 三叉神经(面部感觉的输入,咀嚼肌的运动)
- 面神经(味觉的部分输入,舌下腺、泪腺和鼻黏膜腺的分泌)
- 舌咽神经(味觉输入,唾腺分泌)
- 迷走神经(一般内脏感觉的输入,咽喉肌肉、内脏平滑肌和心肌的运动)
- 自主的是内核态,受无意识控制,如心跳是心在 “自主” 地跳,没法控制它不跳,像植物一样没有意识,所以又叫植物神经。通过特殊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心跳快慢
- 交感的和副交感的。“交感” 一词意为 “共同感受” 或 “共同作用”,是在应激状态下协调多个内脏器官,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副交感的拮抗交感的,调节身体的 “休息和消化” 反应。
- 躯体神经系统是用户态,受意识控制,如走路;
突触间隙的 5 -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过少,会有抑郁的感觉。
一些理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失调造成的。垂体分泌的激素种类最多,在下丘脑的下方。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元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CRF 再刺激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该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肾上腺和其他器官,引起约 30 种激素的释放,每种激素都在人体适应紧急情况时起到一定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认为,在 DNA 序列不变的前提下,基因的表达模式(何时、何地、表达多少)可以通过可逆的化学修饰(如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来动态调控和 “改变”。
抗焦虑药包括巴比妥类和苯二氮类,它们都有断药反应,后者用于安眠药。
普通心理学
参考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 5 版)》等。
普通心理学讨论的范围是普通成人,偏个体层面的心理过程和结构。与普通、成人和个体这三个词互补的就是异常,发展和社会心理学。
认识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的输入输出、想象。感知觉加工的是来自体内或体外的信息,通过记忆储存到大脑里,思维把这些信息进行重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想象以表象的矢量图为材料,把表象 P 成新的图。注意不属于是认识,因为它没有加工信息,而是选择将被加工的信息。认识也可以说成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思维是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对作用到感官上的事物为媒介而间接地认识没有作用到感官上的事物。对语言来说,思维的原料和产品都是概念。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特性、本质属性的反映,表现为词的形式。
心理结构是不同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情绪和情感、意志都与需要相关,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需要的满足引起正面情绪,不满足引起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使得认知效率下降。当外部世界不满足我们的需要的时候,我们使用意志来改造外部世界。
感觉和知觉
它们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反映” 这个词说明,存在(映)在先,观察在后(反)。感觉和知觉都是 “观察” 的过程,它需要(映)的刺激,和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经由神经元和神经系统(反射)到一个地方。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的阶段产生了神经系统,所以有感觉;脊椎动物阶段的神经系统更发达,所以有知觉。感觉和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也是老年期衰退最早的心理过程。信息源可以来自体内或体外,但是产品在体内。可以说它们把物质转化成了精神。
按刺激来自身体外面还是里面,可分为外部感觉(视听触味嗅)和内部感觉(动静机体)。感觉器官是输入设备,感觉是驱动程序。在内部感觉里,静觉的输入设备如手机的陀螺仪,刺激是来源于其内部的结构。
刺激作用于,感觉 | 描述与形成时间 1 (妊娠 8 周以后称为胎儿期,40 周分娩) |
---|---|
嗅细胞,嗅觉 | 最古老的感觉 6 个月的胎儿能嗅到母亲的气味并记住 |
内耳里的科蒂氏器官,听觉 | 人能听到 16-20000Hz,对 1K-4KHz 最敏感。20 岁以前听觉提高,60
岁以后对高频降低。 4 个月的胎儿听觉系统已经建立,28 周后对声音有反应和面部表情 |
皮肤,触觉 | 用两个钝针头刺激皮肤相邻的两点,能分辨出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用来量化触觉灵敏度。脊背的两点阈最大,手指和面部的两点阈最小。对于某一时刻和某一块皮肤来说,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2 个月有皮肤感觉,4 至 5 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出生周岁后婴儿的水平相当 |
光感受器细胞,视觉 | 视网膜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神经细胞,对光敏感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对暗敏感的杆体细胞在边缘。锥细胞有
600 万个,杆细胞是锥细胞的 20 倍。 4 个月就对光线敏感,但视觉系统在出生后才发挥作用,出生后 1 岁达到成人视力水平 |
味蕾,味觉 | 敏感性从舌尖、舌边前、舌边后、舌根的四种基本味觉是甜、咸、酸、苦。 26 周形成味觉,30 周味觉发达 |
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动觉 | 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和紧张程度,又叫运动觉。闭眼摸鼻子 |
内耳中的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叫前庭器官,静觉 | 感受人体姿势与地心引力的关系,又叫平衡觉。晕车 |
内脏,机体觉 | 也叫内脏感觉。包括饿、渴、窒息、疲劳、便意、性、内脏痛 |
对应的机体,痛觉 | 对对应的机体造成伤害,可以是内部或外部感觉。痛觉最难适应。辣 |
- 人耳对 1000 至 4000 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 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感觉的刺激,是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 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16 至 20000 赫兹的声波
这三句话都是标准答案,如果把第二句话里的 “是” 理解成 “蕴含” 的话,这三句话是不冲突的。即 1000 至 4000 赫兹的声波,是包含在 16 至 20000 赫兹这个适宜刺激范围之内的。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是,它们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还是整体。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之上形成。对于一个苹果,我们视觉认识到的属性是红色,触觉和视觉认识到的属性是圆滑,味觉认识到的属性是酸甜。通过这些感觉认识到的各个属性,我们在心中构建出了它的整体形象,形成了关于苹果的知觉。
你把苹果的各个属性结合到一起认识,这叫知觉的整体性;你由过去的经验判断它是一个苹果,并给出了判断的理由,这叫知觉的理解性;桌子上的盘子里有一个苹果,在同一时间里你对苹果的注意力要大于盘子和桌子,这叫知觉的选择性,这取决你的需要和感觉通道的容量;盘子里有几块切开的苹果,你仍然可以认识到它是苹果,这叫知觉的恒常性;有非常小一块果肉,你无法判断它是苹果还是梨,这叫超出了知觉恒常性发生条件的限度。
在时间知觉的准确度上,声 > 震 > 闪,听觉 > 触觉 > 视觉。
错觉是一种无法被避免的歪曲知觉,如棋盘阴影错觉。
颜色
RGB-CMY:红绿蓝的负后像(互补色)是青品黄。RGB 是加色模型,用于发光体如电视屏幕。红 + 绿 = 黄,红 + 蓝 = 品,绿 + 蓝 = 青。
CMY 是减色模型,用于吸收光的颜料,印刷加个 K 是黑色,CMY 分别吸收 RGB。青色的颜料把红光吸收之后,剩下的绿光和蓝光在加色模型里相加是青色;青色和品色颜料叠加,吸收红光和绿光,剩下蓝光,所以在减色模型里青 + 品 = 蓝。
HSV 颜色空间:色相 - 饱和度 - 明度。
- 色相是一个环,红色在 0 度。纯红色是 (0,1,1)
- 饱和度是非灰色的比例。灰色没有饱和度,只有明度:(h,0,v) 不管 h 是什么,只要 s 是 0,v 从 0 到 1 都是黑 - 灰 - 白渐变,特点是 RGB 相等
- 色觉有缺陷的人靠明度辨别颜色,对应光的强度。
Label | Input Range | Value |
---|---|---|
Hue | 0 | |
Saturation | 1 | |
Value | 1 | |
Red | 255 | |
Green | 0 | |
Blue | 0 | |
RGB Hex |
意识、无意识、注意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是在内存上的所有进程,包括对内的觉察和对外的觉察。对内的觉察包括回忆,描述自己现在的状态;对外的觉察是别的人和事,以及别人怎么看自己。它的特殊形态包括睡眠和梦。睡眠是把内存上的东西存储到了硬盘上。无意识是主板上时钟的电池,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无法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果按弗洛伊德的三层模型,意识是现在正在的,前意识是现在可以想到的,无意识是现在不会想到的。荣格的三层模型是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可理解为 DNA 里一样的部分)。无意识心理和有意识心理之间的桥梁是词语。
脑电波按频率可分为 δ θ α β γ,频率高的意识活动强。当我们在清醒的状态下,多是 14-30Hz 的 β 波,在放松的状态下是 8-13Hz 的 α 波,在睡眠状态下多是 δ 波。
人在清醒状态时,大脑会分泌腺苷,高水平的腺昔浓度会引起困倦,而睡眠可以使大脑中的腺昔浓度降低。
白天的光线激活视交叉上核,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黑暗促进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起镇静的作用。
注意是一个动宾短语,是操作系统对意识的投注,是意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稳定性,即注意对某个对象保持的时间。注意起伏的平均时间为 8 至 12 秒,为感受性提高 - 降低的一个周期。
按是否主动,可分为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因为目光会受到无条件反射的影响。如当突然有物体出现在视野边缘时,眼球会不自主地转动以捕捉这一信息。这种反应是一种遗传下来的保护机制。目光是最能反映人内心世界的身体语言。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及以上对象上。
负启动效应:你不想听一个人说话,屏蔽他说话信息。如果后续想听了,要花更长的时间注意他。
记忆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三个步骤是识记(输入)、保持(存储)和提取(输出)。
记忆并不是一次性就能记牢的。从识记和存储的过程,保持的时间来看,分为瞬时、短时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它们的保持时间是先短后长的。如果在识记时无意识,称为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感觉记忆体现在,视频都是一帧帧的,我们可以把离散的帧看成连续的画面,切镜头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到突兀。它的保持时间在 0.25 至 4 秒。如果在识记时注意了,则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转变。短时记忆的注意广度是 5~9 个单位,对语言文字记的是声音,非语言文字记的是形象,保持时间在 5 秒至 1 分钟。对短时记忆的内容进行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长的直到终生。
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它们是按是什么和怎么做来分类的。陈述性记忆包括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它们按是否和个人的经历绑定而分类的。情景记忆记的是自己过去经历过的某个事件内容及情绪;语义记忆记的是客观事实与知识。陈述性记忆的核心脑区在海马体、内侧颞叶、前额叶皮层;程序性记忆的核心脑区在基底神经节、小脑、运动皮层。
在记忆形成之后,过去的经验会影响现在。外显、内隐记忆是按过去的经验如何被提取,从而影响现在的行为而分类的,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的输出都是有意识的,包括回忆和再认。回忆是无线索的主动提取,如给出古诗的前半句,在没有选项的情况下自己写出后半句;再认是有线索的被动识别,如给出古诗的前半句,又给了四个选项,认得其中一个是对的。内隐记忆的输出是无意识的。如学会骑自行车之后,骑自行车的技能不用用力表现出来。看了床前明月光,再给出⻗字头,补全这个字,我们会更倾向于补成霜;如果刚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们会更倾向于补成雪。这叫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对当前作业的影响。
回忆或再认不出来或错误,称为遗忘。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给自己做实验,发现外显记忆的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曲线。内隐记忆是更持久的,且遗忘速度慢于外显记忆。健忘症患者可能无法回忆事件的外显记忆,但保留技能如骑车的内隐记忆。
遗忘的原因有自然衰退和干扰。干扰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在某个时间学习的材料,对识记或回忆另一个时间学习的材料造成的干扰。如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这句歌词我们在之前是记得很清楚的,如果我们想把这段记忆转变成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那我们会经历前摄抑制,即之前摄取的信息抑制之后摄取的信息;小明某个网络账号的平台要求他修改密码,在他修改之后就没有管了,直到某一天再次登录,他想不起来上次修改的是什么了,小明经历的叫倒摄抑制,即后摄的抑制前摄的。
记忆系列位置效应:你对琵琶行的第一句话(首因效应)和最后一句话(近因效应)的印象比中间的深。
5 岁以前的儿童难以运用,或者说很少运用记忆策略,如复述。记忆从胎儿末期开始,1 岁之前主要是情绪和动作记忆,1 岁之后主要是表象和词语记忆。幼儿期以形象记忆、无意识记为主,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互相作用。
思维、想象
灵长类动物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可以认识到事物的外部联系;人发展到了思维阶段,可以认识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分析和综合是单体攻击,把单个事物分解成各个属性再拼回去。抽象和概括是 AOE
表象是一个 SVG 文件,想象是 PS 的过程。无意的想象包括梦和病态的幻觉,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冲突愿望的伪装满足;有意的想象包括幻想,幻想与个体的愿望相关,并指向未来。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前者如读书,通过书上写的文字,在头脑里复现了形象;后者如写,在不参照现有句子的情况下,自己写一些句子出来。我以前把再造想象误理解成了:把别人的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遍。这并不是对的,再造想象的意思是,注重于现有的东西在输入之后在脑海里形成了形象,不管输出了;而创造想象的注重的是,不参考现有的文字,它关注的是输出。再造想象关注前半部分,创造想象关注后半部分。当我试图在输出的时候,但是直觉有点不太对,所以又重新看了一遍再造想象的定义,才发现自己过去理解错了,为了覆写这个记忆,需要克服前摄抑制的干扰。
情绪
左侧前额叶皮层(PFC)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情绪有关,如笑;右侧前额叶皮层与退缩系统和消极情绪有关,如哭和恐惧。愤怒属于趋近系统,但它的神经机制可能在两边都有。杏仁核与危险和负面的情绪相关。
情绪的三个部分,主观感受,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主观感受如抑郁和焦虑,生理唤醒如发抖、血管扩张,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分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如微笑,姿态表情如走路的姿势、鼓掌,语调表情如说话的语气、断句的方式。通过训练,表情可能和实际的情绪状态不一致。
情绪从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弥漫的,激情是强烈而短暂的,应激是高度紧张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包括喜怒哀恐,婴儿在出生一两天就会自发性地微笑。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而来的。
社交情绪:内疚是对想象或实际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羞耻是和常模不一样,强调差异性。
恐惧是由现实危险引起的,焦虑是由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所以社交恐惧准确地说可能是社交焦虑。
婴儿的微笑有三个发展阶段:自发性的、无选择社会性的、有选择社会性的。即无人就笑、有人才笑、分人笑。
婴儿到一个陌生环境后,对母亲的分离焦虑,分三个阶段:抗议 冷漠 适应。
意志
下象棋走一步要犹豫很长时间,或者不推演直接就走,都叫和意志的果断性相反;一步走错陷入懊悔,影响了之后的决策速度,叫与意志的自制性相反;下一半不想下了,叫和意志的坚韧性相反;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要下象棋这个决定,叫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
在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里可能会有一些动机冲突,勒温和米勒把内心冲突分为四类:
双趋式冲突:在两个吸引人的目标之间难以抉择。这时候我们要搬出决策终端机:
双避式冲突:在两个不情愿的情境中必须选择其一。比如某门害怕学不好的课,学它,和重修,必须选一个。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碎片”“Meme 图合订本” 等笔记,单看某一个都属于趋避式冲突,因为在写这些笔记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既有利又有弊。把它们结合起来看,先改哪一个,后改哪一个,改还是不改,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第一叛逆期在幼儿期的 3 至 4 岁,是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飞跃,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语言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交流的工具,在学会语言之前,婴儿用哭表达需要;言语是心理现象,是交流的过程,以语言为载体,没说出来的心里话属于是内部言语。
- 10-14 月:言语发生
- 1 至 1.5 岁掌握第一批词汇,在五六十个
- 1.5 岁能说出双词句和多词句,2 岁说出复合句
- 19-21 月:词汇量增长最快
- 20-30 月(1.5 至 2.5 岁):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 36 月: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和全部发音,词汇量有 1000 个
- 3 至 5 岁:口语发展的快速期
身体语言包括脸上的目光和表情,身上的姿势和服化道,肢体上的手势和触摸;还有人际距离也属于是身体语言。公众距离在 3 米 7 以上,是一对多、单向的如演讲;商业上的社交距离在 1 米 2 到 3 米 7;朋友间的个人距离在 45 厘米到 1 米 2;亲人间的亲密距离在 45 厘米以内。
个体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语言社会化。
行为主义 - 反射
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经典条件反射研究 S-R,即刺激 - 反应,把一个无条件刺激和一个条件刺激配对,最后条件刺激能引发无条件的反应,如巴普洛夫的狗。在巴甫洛夫的狗里,无条件刺激是食物,条件刺激是铃声,无条件反应是流口水;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 S-O-R,O 是个体,通过主动操作环境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形成某种行为模式,如斯金纳箱。
无条件反射是本能的原因造成本能的结果。条件反射是过去有两个因素同时造成一个结果,后来一个因素就能引发结果。一个本能的因素如被蛇咬会痛和流血,通过无条件的反射造成恐惧,同时有一个不直接造成结果的因素在场,如看到了蛇的形状,后来一个无条件的刺激,如看到了像蛇形状的井绳,就能造成结果。社交焦虑也是类似,如过去在有人在场的环境下被人责骂,有了羞耻感。无条件刺激是被人责骂,条件刺激是有人在场,无条件反应是羞耻感。本来是无条件刺激被人责骂引发无条件的反应羞耻,后来是条件刺激有人在场会引发无条件反应羞耻。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和负指的是操作,呈现或者移除某个刺激。强化和惩罚指的是在操作之后,促进还是抑制事件的再次发生。
正强化是呈现(+)一个正刺激,负强化是移除(-)一个负刺激。它们都使行为增加。
正惩罚是呈现(+)一个负刺激,负惩罚是移除(-)一个正刺激。它们都使行为减少。
- 给正向刺激使行为增加,称为正强化。如工作强 -> 多发工资 -> 工作更强。
- 给负向刺激使行为减少,称为正惩罚。如工作失误 -> 扣钱 -> 减少工作失误。
- 移除负向刺激使行为增加,称为负强化。如逃避社交 -> 没有感到焦虑 -> 更加逃避社交。
- 以前的正向刺激没有出现,使行为减少,称为无强化。如玩游戏 -> 没有新鲜感 -> 不玩游戏。
- 移除正向刺激使行为减少,称为负惩罚。如晚上睡得晚 -> 把手机拿开 -> 晚上睡得早。
观察学习是指,自己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在收到奖励或惩罚之后,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朝向反射:新的刺激抑制旧的条件反射。感官朝向刺激。
发展心理学
皮亚杰认为
-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先天的无条件反射。
- 心理发展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已有的经验图式、平衡性,外因包括社会环境,他人
图式是什么意思:你在手机上玩和平精英,学会了用四指操作人物移动和射击后,这个四指操作的图式可以迁移到其他类似的 FPS 手游上,如三角洲行动。三角洲对你而言是一个新的刺激,把新的刺激整合到你已有的四指操作的图式上,即你在三角洲上照样可以使用四指操作,这叫把新的情形同化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上。在打三角洲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和和平精英不同的游戏机制,比如它的受击部位有好几种,胳膊或者腿受击了之后都要对这些部位单独地使用药品,腿受伤了还会减慢移动速度。这会造成你的战术有所改变,你原来在和平精英上的战术不能完全地应用到三角洲上了,比如在腿受伤的情况下,“先逃跑,后打药” 这个战术可能就行不通,你必须要应用新的战术,这叫你的战术图式在接受新的刺激之后,顺应了这个被同化的刺激,从而你原有的图式变成了新的图式。
同化:把新的刺激同化到原有的图式里,从而用原有的图式应对新的刺激;顺应:当原有的图式不能应对新的刺激时,改变原有的图式。同化是用原有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顺应是当原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时,改变方法。
维果茨基认为
- 低级的心理机能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如无意注意
- 高级的心理机能是通过人的生产活动及符号系统的中介而内化得来的
心理机能从低级发展到高级有四个指标:随意化,概括 - 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随意化是指自己的有些行为是自己有意而为之的,可以被自己的意识控制;概括 - 抽象化是指可以通过概念,而不必需要具体的形象来讨论事物;整体化是指各种心理机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心理结构。
最近发展区是什么意思:在最近发展区之前,是人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学会了象棋棋子的摆法;下一步是通过他人的教学和协助,学会了象棋的规则,每一个子的走法,判定胜利的规则;在最近发展区之后,是人即便依靠他人的协助也无法完成的任务,如一个刚学会象棋棋子的摆法,还没有进入最近发展区学习象棋规则的人,让他去参加比赛拿奖。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先教学仅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即使依靠他人的帮助也无法完成的任务。
玛西亚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实现有两个维度,承诺和探索。承诺是我知道了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探索是经过了一系列尝试。
- 无承诺无探索:同一性迷乱
- 有承诺无探索:父母想让我 xxx,于是我 xxx,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同一性早闭
- 有探索无承诺:内心斗争,同一性延迟:同一性危机
埃里克森把人心理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他预期所达到的效果,而为了达到这些效果,必须要解决一对矛盾。如果矛盾没有被解决的话,就会产生问题,并滞留到下一个阶段里。在下一阶段若出现上一阶段的问题,称为退行。这八个阶段的右端点大致成一个等比数列:1.5,3,5,11,青春期结束 21,40,65。它的分界线是模糊的,因人而异。
婴儿前期的特点是,如果妈妈离开了就会哭,因为孩子还没有发展出客体恒常性,认为妈妈离开了就是永远地离开了。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关键是要获得身体接触。
埃里克森的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有什么区别:第二个阶段是自主对羞耻的冲突,获得意志品质,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我能自己做一些事情;第三个阶段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获得目标品质,我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1.5 至 3 岁的婴儿后期:我能自己做;3 至 6 岁的幼儿期:我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6 至 12 岁的童年期:我能一直做。
婴儿的气质:按婴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程度,如果反应不大,有正面的情绪,称为容易型;如果反应激烈,称为困难型;如果反应很小,称为弛缓型。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 8 种智能:语言,逻辑 - 数学,空间,肢体 - 动觉,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这包含了我们日常所说的情商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三个阶段是,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启蒙期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辨到 19 世纪上半叶(1879 年科学心理学诞生)。形成期的末端是 1908 年,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诞生和形成。1924 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出版,这第三本书确立了实验法的核心地位,从它之后就是第三个阶段。想 - 看 - 测。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所引起的,并对社会造成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公式:Behavior = f (Person, Environment) 由勒温提出。人的行为是其个人因素与其所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函数。
- 生物理论,遗传和本能。麦独孤提出 12 种本能。
- 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连结 (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 (条件反射的重塑) 和模仿。外归因,不关注当时的主观情绪
- 经济,诱因理论
- 认知理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和加工过程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所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生活的意义有四个:自主、完成自己的目标和别人分配的任务、建立关系、自尊(认识自己,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社会化和自我概念
社会化是指,让一个社会成员具有以下四点:技能、规范、目标和角色。社会化的载体有家庭、学校、参照群体、大众传媒。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类似詹姆士的客我。行动由主我发起,由客我控制。
构建自我概念的四条路:自己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与别人比较、自己的反省。
- 自我觉知:注意在自己身上。包括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
- 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自我评价的结果,与情绪相关。杨国枢等人把自尊分为四种取向:个人取向、他人取向、关系取向、家族或团体取向。詹姆士认为自尊 = 成功 / 抱负。
- 自我提升:收集和解释自己的信息,以一种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
- 自我确认:找证据来证实自我概念。
- 自我效能:我有能力完成某件事。
- 自我障碍:提前准备的用来解释失败的行为。
- 自证预言:罗森塔尔效应,自己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
- 自我检控:根据他人的自我表演来调整自己的自我表演
- 自我表演的六种策略:只展示正面信息、显示自己的正直让他人内疚、谦虚、恳求、恫吓、逢迎。
自我偏差:
- 焦点效应:聚光灯打在我身上;透明度错觉:别人能看出来我隐藏的情绪
- 自利偏差:我比别人好
- 虚假一致性:别人和我的想法一样;虚假独特性:我是超乎寻常的
- 盲目乐观:如在玩含运气成分的游戏时,如打牌,认为下一把会拿到好牌
社会知觉与归因
分类以原型为基础,分类后可能会夸大类内的相似性,以及类间的差异性。
个人知觉是指,根据获取的有限信息,如情绪,形成对某个人的印象:
- 第一印象包括好坏、能力强弱、主被动这三个维度。
- 整体印象包括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多数人使用中心品质模型,只关注几个主要的点,忽略次要的点
- 晕轮 / 负晕轮效应:一个高分 / 低分项会影响其他项
- 正性偏差:总分为正。因为自己心情好,或者认同对方。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对某类人或事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看法。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有消极的作用,会造成偏见和歧视。
罗特提出控制点理论:内控者认为事情的结果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控制点在内部;外控者认为事情的结果取决于自己不能控制的各种力量,控制点在自己之外。
为什么说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 控制 -> 变,不控制 -> 不变
- 不变 -> 和上一次一样 -> 准确的预测
- 不可控 -> 不控制
影响归因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视角,当事人和旁观者对当事人的归因有偏差;观察位置,在不同空间位置下,会倾向于关注凸显出来的信息;时间因素,对过去很久的事件倾向于归因到背景;
基本归因错误:他人成功和失败时都倾向于内归因,是因为他自己,不是因为环境。
把自己的失败外归因,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都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动机性的归因偏差。
凯利三维归因理论:高特异性是一对一,低特异性是一对多;高共同性是多对一,低共同性是少对一;高一致性是在以前发生过,低一致性是在以前没有发生过。这是一个经验的模型,百分比为实验结果
- 三高归于刺激客体(61%):小明是春晚现场的观众,他只对节目 A 笑了,其他观众也对节目 A 笑了,且小明看春晚重播的时候还是对那个节目 A 笑了,这说明小明笑的原因是因为那个节目 A 有意思。
- 低低高归于行为主体(86%):小明是春晚现场的观众,他对节目 A 笑了且对其他很多节目也笑了,但是其他观众对节目 A 都没有笑,且小明看春晚重播的时候还是对那个节目 A 笑了,这说明小明笑的原因是因为他笑点低。
- 高低低归于情境(72%):小明是春晚现场的观众,他只对节目 A 笑了,但是其他观众对节目 A 都没有笑,且小明看春晚重播的时候对节目 A 也没有笑,这说明小明笑的原因是因为他只在那个环境下想笑。
他人在场
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认为,当他人在场的时候,优势反应受激发,弱势反应受抑制。即熟悉的事情做得更好,不熟悉的事情做得更差。
从责任分担的角度看:在多人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时,单人付出的努力可能比单独完成时偏少,因为被评价的焦虑变小了,这叫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解决方法是加强考核,把每个人努力的成果量化。旁观者效应: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如在公交车上互相等别人先让座。
社会促进:他人在场也可能起激励作用,如朋友之间。
从众是在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自愿地与群体保持一致。若思想和行为都一致,称为真从众;若思想一致,但行为不一致,称为反从众;最常见的是行为一致,但思想不一致,称为权益从众。阿希做过从众实验,从众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在情境模糊、难做出判断时也会受到影响。
模仿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己有意或无意地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塔尔德模仿律:下降律是从社会上层向下层扩散,下层有模仿上层的倾向;几何级数律是传播的速度,类似指数函数;先内后外律是先模仿自己文化圈子内部的。
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使被暗示者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或者使其行为调整为与暗示者所期望的一致。如果成功了称为暗示,如果效果相反,称为反暗示。暗示的客体可能是模仿或从众的主体。
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个体:说明态度是一个人的;
特定对象:如对人,事,物,观念总的评价。说明态度总是指向一个对象,没有无对象的态度。而价值观是没有直接和具体的对象的,价值观是抽象的。
稳定性:说明态度在形成之后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或长或短,类似发展心理学的分阶段和不分阶段的对立统一,分阶段是为了便于研究。
反应倾向:说明态度不是反应,它是在反应表现出来之前的。态度影响,而非决定行为。方向分正向和负向,正 / 负的倾向有强度,外露的程度称为外显度,卷入的程度称为深度,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称为向中度。
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是一种权益之计,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地与他人一致,是印象管理的策略;认同是自愿的与他人一致,情感或吸引力占主要作用;内化是在内心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理智占主要作用。
态度的转变:
- 海德平衡理论有三个对象 POX,即主体、他者和另一个对象。当这三者间的关系为三正或两负一正时为平衡状态,否则为不平衡状态,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会由费力最小原则向平衡状态转化。
- 霍夫兰德态度转变模型四要素: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情境。情境不等于信道,可能是指接受者的心理状态
- 从发送者来说,如果发送者对接收者的威信高,在信息差异较大时说服效果好;反之,在信息差异适中时说服效果好
- 从信息来说,信息能引起的畏惧程度 - 说服效果曲线为 ∩ 型。面对面口头交流的效果 > 书面交流的效果。
- 从情境来说,信息重复次数 - 说服效果曲线为 ∩ 型
态度的 ACB 模型是情感(Affection)、认知(Cogntion)、行为倾向(Behavioral tendency),在成分不均的时候,通常 A 占主要地位。
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反映它的深度的一个指标是自我暴露的程度,从浅到深分四个阶段:兴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和其他的人际关系、隐私。隐私指的是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且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的秘密。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互相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上的一种肯定形式,分亲合(合群),喜欢和爱情。亲合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
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核心家庭,如父母和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为主干家庭,如爷爷奶奶和父母;夫妻和两对及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为联合家庭,如外公外婆和父母、舅舅、舅妈。
沟通
沟通的结构包括发送者,接受者,信息,通道(信息的载体),背景,障碍,反馈(把对方发送的信息回传一些,确定理解了)。
在沟通双方的角色互相都明确时,称为现实沟通。角色不明确时称为虚拟沟通。如在互联网上,陌生的网友之间互发消息属于是虚拟沟通,但熟悉的网友之间互发消息属于是现实沟通。
此站点是一种单向沟通,书面沟通的方式,是通道的一种,也是障碍的一种。但是如果有人给我提意见,我改了,也是双向沟通。
角色
角色分类的方式有:
- 获取方式(先天 - 后天努力,如母亲和教师)
- 自觉性(演员角色 - 性别角色)
- 社会功能(表现型 - 功利型,公平 - 效率,如学者和企业家)
- 开放程度(规定型 - 开放型,如警察和朋友)
角色失调按严重程度分四类: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在同一个角色内,不同人对其不同期望造成的冲突称为角色内冲突。同一个人在不同角色间的冲突称为角色间冲突,如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某个时间用来工作还是育儿。
人格和自我
人格帮助解决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可以在心理过程中得到表现。
- 人格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格独特性中,典型性和差异性的区别是 1 和 2 的区别。
- 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才算是人格的一部分,而偶尔表现出来的不算,这说明人格是可以被改变的。
- 用 UML 类图表示,人格的组成元素 ——◆ 人格,它们是组合关系。就像发动机 ——◆ 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一部分,且如果把发动机拆下来了,汽车就跑不了了。人格统合性的组织功能是架构师,匹配功能是适配器,健康功能是生命力。
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的认知。它保持内在一致性(类似人格的统合性),决定个体对内和对外的期待,解释经验(在萨提亚冰山模型里处于最底层)
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称为性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称为性;社会对其的期待称为性别角色。从汉字来看,忄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 “性” 就是 “与生存相关的心理活动”。
孟子认为人是性善的,告子认为人是无善无恶的: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荀子认为人是性恶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良的人是通过后天努力达到的)
……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
——《荀子・性恶》
世硕认为人是有善有恶的:
周人世硕,以为 “人性有善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论衡・本性》
下面这个表格不一定准确,只是一个初步的总结,它的内容大于形式,表身大于表头:
守序 | 中立 | 混乱 | |
---|---|---|---|
善良 | 霍妮的真实自我,是灵性和慧根,是可能的最好结果,只要环境适宜就能表现出来 | 阿德勒认为人生而有自卑感,所以人格发展的目标是追求卓越 | 弗洛伊德的超我,是压力,提供责任感和负罪感 |
中立 | 弗洛伊德的自我,是本我、现实和超我三方面的调节者 | 霍妮的现实自我,是别人在当下看到的,自己在当下表现出来的 | 拉康的 $,人的欲望都是大他者的欲望 |
邪恶 | 荣格的阴影,是每个人都有的 | 霍妮的理想自我,是一种防御的方式,是对缺少东西的投射,会产生不符合实际的期望 | 弗洛伊德的死本能 |
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士提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是动力;客我是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制约主我活动。符号互动论的米德沿用了他的说法,客我是社会我,自我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哈特认为,在 8 个月之内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在 1 岁前后出现了主体我的意识,在 2 岁前后出现了客体我的意识,主体我表现为可以把自己和别人分开,客体我表现为可以使用第一人称代词 “我”,并能从照片中认出自己。
詹姆斯还把自我分为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物质自我是肉体,以及 “一切我们称之为自己独有的东西”,包括属于自己的物品。社会自我是社会角色,在不同场合和关系下表现出来的自我。精神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也可以被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细分。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镜我和客我的区别是,前者是他人的判断,后者是自己的判断。
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大五人格 OCEAN:O 是开放,C 是尽责 Conscientiousness,E 是外向,A 是宜人 Agreeableness ,N 是神经质 Neuroticism (情绪不稳定)
A/B 型人格为竞争 / 松弛型人格。
希波克拉底按外向 - 情绪不稳定程度把气质分为四个象限:
1 | |N |
量表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艾森克及其夫人制定的。EPQ 分 EPNL 四个量表。E 是内外向,得分高是外向的;P 是精神质,得分高的可能是孤独、敌意、不适应环境的;N 是神经质,得分高的可能是情绪不稳定的;L 是说谎。典型、倾向和中间的四个 T 分点:38.5 43.3 56.7 61.5
自评量表:
SDS:53-62 为轻度抑郁,63-72 为中度抑郁,73 及以上为重度抑郁
SAS:50-59 为轻度焦虑,60-69 为中度焦虑,70 及以上为重度焦虑
卡氏 16PF:是卡特尔制定的,他 1890 年发布了《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16PF 是 16 种互相独立的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和表面特质的区别是,前者是有解释性的,可决定人的行为。1-3 为低分,8-10 为高分。答题形式为折中是非式:是、否、不一定。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统计学家 George Box
说:所有模型都是错的,有些是有用的。这里展示的是对于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一系列判断题,回答是或否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依据是知乎网友 aweeee 分享的
xlsx
文件。
在编制这个量表的过程中采用了正常与异常两组受测者的样本。可用于辅助医疗诊断,也可用于正常人的个性评定。
测试过程为:
做一道判断题,回答是或否
答完一道题之后,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量表加 1 分或不加分
答完所有题之后,会得到十四个分,包括四个效度量表(Q L F K)和十个临床量表(Hs D Hy Pd Mf Pa Pt Sc Ma Si)。这十四个分称作原始分。如果你做的是 566 道题的,额外会有五个附加量表(MAS Dy Do Re Cn),且 566 道题里有 16 个重复的题。笔者做的都是两百道题的,只有这十四个分。
特别地,对这五个临床量表加上一定比例的 K 分,加完之后的称为 K 校正分
- Hs += 0.5K
- Pd += 0.4K
- Pt += 1.0K
- Sc += 1.0K
- Ma += 0.2K
现在我们有十四个分。对除 Q 之外的十三个分分别计算 T 分:
\[ T = 50 + \frac {10 \times (你的得分 - 常模均值)}{常模标准差} \]
其中,常模均值和常模标准差由你的国籍、性别和年龄范围选择。常模均值是一群正常人(健康人)做的平均分,用你的得分与其相减,刻画的是你与正常人的偏离程度;常模标准差刻画的是这一群正常人得分的离散程度,用其作分母,可以缩小误差。
一些医院的心理 CT 系统用的就是这个量表。根据计算出来的分,把 100% 的概率分成三份,分到三个类里边:正常、焦虑抑郁障碍、精神病性障碍。
四个效度量表,测你做的结果是否有效:
Q:(Question)【疑问】:你没有回答的题目数。22/399 或 30/566,则该答卷无效。
在实际测验中,与 “性” 有关的几个题目可以选择跳过回答。其他题目必须回答。
L:(Lie)【说谎】:你往圣人方向靠的程度。L 原始分若超过十分,则不能信任结果。
例如
做游戏的时候,我只愿赢而不愿输
偶尔我会想到一些坏得说不出口的事
有时我也讲假话
等的这一些问题,回答【否】会加分
F:(Validity)【诈病】:你装病的程度,或者判断力丧失的程度
例如
有人一直想毒死我
有时我觉得有鬼神附在我身上
我能在我周围看到其他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动物和人
等的这一些问题,回答【是】会加分
K:(Correction)【校正】:你对自己的私事隐瞒的程度、防御的程度
例如
当我正在做一件重要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人向我请教或打扰我,我会不耐烦的
我觉得许多人喜欢夸大自己的不幸,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我不在乎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
回答【否】会加分
我几乎没有和家里人吵过嘴
回答【是】会加分
十个临床量表:
Hs:(Hypochondriasis)【疑病】:你对自己身体过度关心的程度
例如
我的胃口很好
我睡得不安,容易被惊醒
我的身体和我的大多数朋友一样地健康
我常觉得头上好象有一根绷得紧紧的带子
我不容易疲倦
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头顶一碰就疼
问的都是与你身体相关的,如果你给的反常回答太多了:
- 如果你说的是实话:说明你确实有这些症状,说明你很反常
- 如果你说的一半是实话:说明你在过度关心得病,说明你很反常
- 如果你说的是假话:说明你在诉苦,说明你很反常
D:(Depression)【抑郁】:你抑郁的程度
前 200 道题里,有 44 道题涉及对【抑郁】这一项加分。笔者有一次抑郁的得分是 22,最终【正常】的概率在 90% 以上,另一次得分 38,【焦虑抑郁障碍】的概率在 90% 以上。说明这是一个参量。我们来关注几个同时对其他很多参量造成影响的题目:
我发现我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工作上
- 如果回答【是】:【抑郁】【癔病】【精神病态】【精神衰弱】【社会内向】【外显性焦虑】加一分
- 如果回答【否】:【支配性】加一分
我希望我能像别人那样快乐
- 如果回答【是】:【抑郁】【精神病态】【精神衰弱】【社会内向】【外显性焦虑】【依赖性】【控制力】加一分
我经常是快乐的
- 如果回答【否】:【抑郁】【癔病】【精神病态】【偏执】【外显性焦虑】【依赖性】加一分
许多时候,我觉得浑身无力
- 如果回答【是】:【疑病】【抑郁】【癔病】【精神衰弱】【依赖性】加一分
Hy:(Hysteria)【癔病】:你天真幼稚外露的程度
前 200 题中答【是】加分的有 11 道,有 4 道同时对【疑病】加分,另外 7 道所描述的症状比【疑病】更反常、更 “躯体化”、不属于健康人应有的,例如:
我的喉咙里总好象有一块东西堵着似的
我觉得我的头到处都疼
每星期至少有一、二次,我突然觉得无缘无故地全身发热
答【否】加分的有:
我喜欢看报纸上的犯罪新闻
当一个罪犯可以通过能言善辩的律师开脱罪责时,我对法律感到厌恶
我喜欢侦探小说或神秘小说
看到血的时候,我即不怕,也不难受
有时我真想骂人
Pd:(Psychopathic deviate)【精神病态】:你过分社牛、反社会、攻击性的程度
答【是】加分的有:
我从未有过正常的生活
假如不是有人和我作对,我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和别人的家庭比较,我的家庭缺乏爱和温暖
我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干过小偷小摸的事
答【否】加分的有:
我过去喜欢上学
在聚会当中,尽管有人出风头,如果让我也这样做,我会感到很不舒服
- Mf:(Masculinity-femininity)【男女子气】:你向你相反方向的性别靠的程度
- Pa(Paranoia)【妄想】:你过分多疑和警惕的程度
- Pt(Psychasthenia)【精神衰弱】:你过分紧张、焦虑、恐怖的程度
- Sc(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你思维混乱、情感淡漠、行为怪异的程度
- Ma(Hypomania)【轻躁狂】:你过分气质昂扬,思维飘逸,爱说的程度
- Si(Social introversion)【社会内向】:你内向的程度
五个附加量表:
- MAS【外显性焦虑】:你完成不了复杂工作的程度
- Dy【依赖性】:你的心理不适应环境的程度
- Do【支配性】:你主导和面对现实的能力
- Re【社会责任感】:你愿意为你的行为负责的程度
- Cn【控制力】:你对你病理性表现的控制能力
一些有意思的题目:
从这一些题目,以及前面提到的题目,我们可以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从而反推出健康人的标准。
有时,当我难为情的时候,会出很多汗,这使我非常苦恼
- 如果回答【是】:【外显性焦虑】加一分
- 如果回答【否】:【抑郁】加一分
我知道我的烦恼是谁造成的
- 如果回答【是】:【精神病态】【妄想】【轻躁狂】加一分
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如果回答【是】:【依赖性】加一分
- 如果回答【否】:【抑郁】加一分
我觉得大多数人是为了向上爬而不惜说谎的
- 如果回答【否】:【癔病】和【妄想】加一分
一切事情都由老天爷安排好了
- 如果回答【是】:【社会责任感】加一分
- 如果回答【否】:【抑郁】和【控制力】加一分
我几乎每星期都去教堂 (或常去寺庙)
- 如果回答【否】:【抑郁】加一分
因为 MMPI 是由美国人制定的,两国的文化习俗不同。中国常模的 D 分和 Sc 分都比西方常模高,其他的比西方常模低。类似的还有:
我相信人死后还会有 " 来世”
- 如果回答【否】:【诈病】【男女子气】加一分
我的脑子有点毛病
- 如果回答【是】:【诈病】和【精神分裂】加一分
我的判断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 如果回答【否】:【抑郁】加一分
在我一生中,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象现在这么好
- 如果回答【否】:【校正】【抑郁】和【癔病】加一分
变态与健康心理学
参考《变态心理学(第 6 版)》9787115448385
在生物学上,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如蚕,有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 “态”。在心理学上的变态是指在常态之外的心理状态。变态心理学也叫心理病理学。心理异常的连续谱模型类似光谱,从红到紫,最左边是完全正常,最右边是完全异常,它的分界线是模糊的。
幻觉是指不真实的感知体验,如看到猪在天上飞,而别人看不到。妄想是不切实际的信念,如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无人能敌。
历史上对心理障碍的解释有三类,生物学理论,超自然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如古代的中医认为人体内精气的流通会影响情绪,气发于心则喜、发于肝则怒、滞于脾则忧、滞于肺则悲、滞于肾则恐。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基本体液,包括心理异常在内的所有疾病都可以用体液失衡来解释,治疗方法除了与现代的休息,放松,调整生活节奏外,还包括放血。超自然理论如道教和佛教认为邪风入体和鬼魂附体会让人着魔。精神时疫是一群人突然都出现了一致的异常行为,如 1374 年德国持续了四个月的疯狂舞蹈症,大街上,家里,教堂上都有一群人手拉手地跳舞,并呼喊一些魔鬼的名字,这被解释为魔鬼附体。直到 1991 年,罗得岛的一所高中在没有毒气存在的证据下,发生了集体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医生解释为是对海湾战争使用毒气的恐惧造成的集体癔病爆发。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异常是心理创伤和压力造成的。
现在变态心理学的取向有生物学取向,心理学取向和社会文化取向。
行为主义的巴甫洛夫认为,心理异常是神经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冲突,是 IO 系统的故障,若兴奋占优,抑制占弱,则为神经衰弱,反之为癔症;精神分析认为,心理异常是因为发展阶段固着、人格内的冲突、防御机制不成熟,是操作系统的问题;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异常是自我完善路上的障碍,是软件升不了级了。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是存在(保证手机存储空间足够)和责任(必须装微信)之间的冲突。
如何判定心理异常:
- 从硬件的层面看,比如大脑在车祸后损伤了一部分,内存条氧化了,接触不良了,这叫医学标准。
- 从操作系统的层面看,比如病人自己的感受是痛苦的,写了一些报错的日志;或者用户是痛苦的,觉得这电脑太卡了。这叫内省标准,分病人的内省和观察者的内省。
- 从跑分和天梯图的层面看,比如小明做的心理量表的分太偏离常模了,这叫统计学标准。
- 从应用功能的层面看,比如小明的微信没有打开自启动和消息弹窗权限,造成别人给他发消息他没有回复。这叫社会适应标准。
心理咨询相关
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有三类人:健康是正常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健康是在正常的前提下,描述正常的程度。
- 精神高度正常,且高度健康的人
- 精神高度正常,但低度健康的人
- 痊愈及潜伏期精神低度正常的人
严重的第三类人不属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
法律只规定了能做和不能做的基线水平,伦理的要求比法律高。
为什么说道德是偏个人的,伦理是偏客观的,伦理是实践道德的人生哲学:道德:通往德的一条道;倫理:倫 = 亻 + 亼 + 冊 = 人 + 集 + 册,理 = 治玉。
在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专业关系中,咨询师有保密的责任,即使来访者去世之后仍要保密。保密的例外情况有:
- 自愿的:来访者自愿将信息泄露给他人,或希望用信息诉讼别人
- 危及生命的:来访者有即刻给自己或他人造成生命危险的可能 / 生命尽头的来访者希望加速自身死亡 / 来访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且可能危及他人
- 司法的:成文法对保密的限制(来访者虐待儿童或老年人,或来访者被虐待)/ 法庭要求提供信息 / 针对咨询师的诉讼
- 部分国家的:来访者在未来有犯罪的倾向(部分国家和地区)
防御
参考《心灵的面具:101 种心理防御》
防御是将不愉快情绪的组成部分从我们的意识觉察中剔除出去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内在机制,以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自我的防御机制是当自我把焦虑当作是负面的信号时产生的,自我承受了本我欲望和现实要求的双重压力。
心理学家 Charles Brenner 提出,情绪由感受和想法组成。感受更加内向且抽象,而想法则更直接关联到行动上。不同的负面情绪反映了不同的时间焦点:
- 抑鬱:与过去有关,伴随着糟糕事情已经发生的念头。你在一个密集不透风的树林里,被人用手按着头跪下来。
- 焦慮:着眼于未来,担忧坏事即将发生。一群原始人在山上猎到了几只隹。当他们正在生灬做饭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只虍,把一个人的囟给掀开了,并把他的心吃了。
- 愤怒:集中于现在,怀有摧毁某物或某人的冲动。
为了处理这些情绪,人们会使用(情感)隔离和(思维)潜抑两种基本防御方式。此外,还有其他多种防御手段来辅助这两种基础操作,除了分裂。
有意识防御和潜意识防御:你的潜意识在控制一天 24 小时的呼吸,但你也可以通过意识控制一段时间。如果你在看到这些名词的解释之前就有类似的想法,那可能是偏向有意识的防御。如果这些名词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你之前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的防御,那可能是偏向潜意识的防御。
向外:
- 投射:你是一台放映机,你把你心里的一些部分投射出来,扭曲了你对他人的感知。你为了不体验某种情绪,将它投射出去,站在别人的视角上幻想别人以这种情绪看待你。你在害怕你自己做出某件事,为了不感受到这种情绪,你将它投射出去,所以你会认为别人在害怕你做出某件事。你在生别人的气,为了不感受到这种情绪,你将它投射出去,所以你会认为别人在生你的气。
- 投射性指责:你对某些令人不悦的事负有责任,为了减轻负罪感,你指责另一个人。它的有意识版本叫 “将自我批评转向客体”
- 投射性认同:你向别人的脑海里扔石头,激起的波纹形状和你不喜欢自己脑海里的波纹形状一样。你诱导某人以你所期望的方式做出回应。
- 点煤气灯:你脑子里的一团乱麻共振形成了别人脑子里的一团乱麻。你诱导某人以为自己的心理有问题。
- 置换:一个人 A 带给你的不快情绪太多,你会在另一个人 B 身上感受到。
- 外化:你感受到自己心智的一部分属于自己之外。你认为某人会来谴责你,但这个某人是你自己。
我只想知道属于我的是不是真的我的 还是由我替谁在保管着
- 躯体化:你的身体在阻止你将某一违背你良心的愿望行动化。
向内:
- 内摄:你把别人的一部分纳入了自身,形成了另一个人的意象,作为一个情绪的靶子。你听了郭德纲的相声,以后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你会回想起他的形象。
- 认同:
- 认同内摄物:你表现得像那一个人一样,那个人变成了你超我的一部分。你听了郭德纲的报菜名,以后当你自己报菜名的时候,你会模仿郭德纲的语气和断句方式。
- 向攻击者认同:“踢猫效应” 的一部分或 “屠龙者变成龙” 的一部分:之前某个人 A 以某种方式对待你,之后你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另一个人 B
- 向受害者认同:为了缓解内疚情绪(比如你帮助不了某个受害者),你表现得像那个受害者那样并允许自己被伤害。
- 认同丧失客体:你的某个至亲去世了。你表现地像他一样,象征性地维持着他的生命。
- 去分化:自体 - 客体融合。你为了不感受到对失去某个人的恐惧,成为另一个人想让你成为的样子。
- 转向自身:有自杀倾向的人不想感受对别人的愤怒,于是把对别人的愤怒转向自身。
空中剧院:
- 戏剧化:你为了让别人注意到你,在言语 / 行为中注入过多的情感。
- 撤销和仪式化
- 撤销好的:做出一个违背你以前良心的事,证明你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人。
- 撤销坏的:你的良心在挣扎,于是你先做出一个违背良心的事(仪式),再做出一个遵循良心的事(仪式)来补偿前面的那件事,撤销了前面那件事。或者你有内疚感,于是做出一个仪式(可能是别人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来撤销内疚感。
- 分裂:你无法接受一个复杂的人(“好的” 和 “坏的” 同时出现),将其分裂成了 “好的” 部分和 “坏的” 部分。你对某些人纯感受到 “好”、某些人纯感受到 “坏”。或者对同一个人某些时间纯感受到 “好”、某些时间纯感受到 “坏”。
- 幻觉:你听到或看到不真实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是你努力不去想的。
- 反客为主:你对某个糟糕事件的发生时间抱有疑虑,于是提前主动使该事件发生。
披马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披上各种 “马甲” 来掩饰真实的情感。
- 假性独立:你对自己 “需要人帮助” 的想法感到窘迫,于是你不依靠任何人。
- 病理性利他:你用帮助别人的形式为自己 “需要获得帮助” 的需求做一个代理。它继承自 “投射” 和 “向受害者认同”。通常和 “反向形成”、“受虐性挑衅”、“自大” 共存。
- 反向形成:你对某个人很生气,但是你变得十分和善。
- 对抗恐惧行为:你做一些让你感到害怕的事,来证明你不害怕。
- 不认同:某个人带给你了某些东西,你努力表现地不像这个人。
- 超理性:你使用次级过程思维(以时间为导向的逻辑思维)来回避情感。
- 幽默:你通过开玩笑来造成一种轻松的氛围。
- 最小化: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 夸大: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 否认:为了缓解内心的冲突,你不去关注现实。
- 本质否认: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 行为否认:做出某件事来证明另一件事不是真的
- 幻想否认:时间记录
- 言语否认:说相声
注意转移:当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无论是沉迷于工作,还是回到童年时的爱好,都是为了避开当前的压力源。
- 去生命化:回避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不把对方当作人类看待。比如德国鬼子、日本鬼子、纸老虎这些称呼。
- 泛灵化:你把情感寄托到一个非人类的事物上,以对待人类的方式对待它。
- 象征化:你赋予某个想法以特殊的意义。
- 理智化:你用一套理论减去了情绪的感觉部分,剩下思维部分。比如:抑郁症是做问卷做出来的。
- 合理化:与 “理智化” 的区别是:“理智化” 确实有理的,“合理化” 的是把无理的说成有理的。
- 穷思竭虑:你过度分析以期望解决某个问题本身,这样你就不会感受到这个问题带给你的感受。
- 以一种情绪对抗另一种情绪:你会以愤怒来对抗恐惧。
- 时间退行:你表现得像你过去那样,为了规避思考现在的冲突。为了逃避期末大作业,你把之前玩的游戏下载下来又重新玩了一遍。
- 时间上置换到未来:为了逃避期末大作业,你会规划暑假准备干什么。
- 考试成绩拔尖:考试成绩拔尖符合社会要求,且很难与 “能力强” 区分开。你用考试成绩拔尖掩盖自己另一些方面能力不强的事实,即扬长避短。
- 工作狂:注意力全部投入在工作上,类似用暴饮暴食来忘记一些什么事。
- 地形学退行:你的意识退缩到了潜意识里,俗称睡大觉。
创伤心理学
参考施琪嘉《创伤 30 讲》《创伤心理学(2006)》
定义与实例
心理创伤有两个要素:引发创伤的事件,和经历创伤后的结果。
定义创伤性的事件有两个标准:危及生命的,或者突破以往内心信念的。
创伤按事件来源可分为三类:自然的,人工的和人为的。自然的是一些来自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如地震、山火、泥石流;人工的是由人所制作的工业产品所间接引发的,且非某人所有意而为之的,如矿难、车祸;人为的是由某人有意而为之的,如蓄意施虐。
按复杂程度或形成时间,可分为泰尔 I 型和泰尔 II 型。泰尔 I 型创伤为简单型创伤,是成年所经历的一次性的创伤,恢复时间较快;泰尔 II 型创伤为复杂型创伤,通常是幼年时期形成的,恢复时间较慢,一般来说迟早会发作。
在经历创伤之后,有 80% 到 90% 的人会自愈。有 10%~20% 的人需要心理治疗来干预。
没有没有创伤的人:婴儿在出生之前是在泡在羊水里的,肺泡没有打开,加上是一个失重的环境。在出生时母亲通过产道把羊水从婴儿的肺里面挤压出来,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哭就是为了呼吸,打开了肺泡,又受到了 1 个 g 的重力加速度,断了脐带后又要通过哺乳来获取养分。所以,对婴儿来说,出生就是一个重大的创伤。有一种说法是,我们之所以记不起来 3 岁之前的经历,可能是因为经历创伤之后断片了,即弗洛伊德的 “屏蔽记忆”。
创伤的传递方式分水平传递和垂直传递,水平传递是传给同一辈人,垂直传递是通过家庭传递给下一代,分代际传递和隔代传递。代际传递是指上一代人所经历的痛苦的事件,没有被和解的事件通过非语言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
创伤的记忆表现形式有躯体化,噩梦和解离,解离是指通过一个扳机点,如一个词语激发了创伤。
我父亲在上初中的时候,水壶被别人偷了,他是受害者,在面对老师的时候,他相当于把整个人缩进去了,完全屏蔽外界的信息,加上一句话都不回复。我在之前是不知道他的经历的,但是在高中的时候,一模一样地复刻了他的经历,就是在考试没写作文的时候。这就叫创伤的代际传递,是没有经过语言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的。如果他在之前给我说过了他的经历,事情可能就会有改变,我会更早一点地同情他。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爷爷奶奶喜欢把他锁在屋里。
我妈也是一样,她在之前上班的时候被一个人威胁了,让她做不属于她分内的工作,这个工作还是亲戚帮找的。但是直到离职的时候才给那个亲戚写信。在她换一个工作,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也是满脸通红的。因为我妈小时候,给我婆婆提建议,结果婆婆不信任她,用棍子打她的脑袋。
从拉康的角度理解创伤:创伤是被回溯性建构的,我们对创伤的解释随主人能指的变化而变化。笔者在听说 “社交恐惧” 这个词之前,压根不知道自己是什么问题,所以被诊断为 “抑郁症” 之后,只能抱着这个词不放。这就像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前,只能用哭来表达需要,因为无词不达意。在没有别人给我的父亲做出 “内向” 的评价之前,我也觉得父亲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当我们要用它解释一个什么东西时,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当中的不愉快情绪可能是被我们有意地忽略的。
治疗方法
建议找一个可靠的心理治疗师。
遥控器技术:
- 想象有一个投影仪,正在播放你以前的创伤经历,把它投射到了墙上
- 用遥控器把投影仪关掉。
保险箱技术:
- 想象有一个保险箱
- 这个保险箱的长宽高是多少?是什么材料做的?壁有多厚?内外壁是什么颜色?分格了还是没分格?
- 这个保险箱的锁是什么类型的?门好打开吗?开关门有声音吗?你会怎么打开门?钥匙是什么样的?
- 这个保险箱的锁足够坚固吗?如果不是,把它换成足够坚固的,直到破坏不开为止
- 把保险箱的门打开,把给你带来压力的东西通通装进去,再关门锁住。
- 把保险箱放到一个你觉得合适的地方,这地方不应该太近,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远一些。且你如果想找回的时候还可以找回
安全岛技术:
- 想象有一个绝对安全的小岛。这个小岛可以在你的心里,也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只有你一人可以进去,你可以带一些东西。
- 岛上的景色如何?你眼睛看到的让你感到舒服吗?如果是,就留在那里;如果不是,就变换一些,直到你真的感到很舒服为止
- 你听到了什么?如上
- 你的皮肤感觉如何?闻见了什么?肌肉如何?呼吸如何?腹部感觉如何?
- 仔细体会你现在的感受,这样你以后再来到安全岛就会有类似的感受
- 给自己设计一个躯体动作,可以是手势之类的。只要你在现实里做了这个动作,立马就能回到安全岛
- 现在做一遍这个动作,并感受一下
认知行为疗法
参考郭召良《认知行为疗法入门》《认知行为疗法进阶》。
最简单的模型是:情境 → 认知 → 情绪 / 行为。亚伦・贝克的 T 型 / 工型模型把认知拆成了三层:
1 | 具体情境 → 自动思维 → 症状:情绪+行为 |
概念化是对于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找出模型里每一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来理解来访者的问题。
横向概念化类似于情绪 ABC 模型:Activating events、Beliefs、Consequences
纵向概念化:
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是在特定情境下出现的自动的想法,是症状的直接原因。比如收到一个别人直接给出的建议,就认为是收到了指责、批评,进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它是自动涌现的,且不一定是真的。收到了指责是想法,不一定是事实,别人可能没有指责的意思。
有效性是指自动思维符合事实的程度,有用性是指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一个悲观且正确的自动思维,如别人确实是在指责自己,自己出现了愤怒的情绪,那么它是有效的,但是是无用的,因为你的预期目标是继续沟通下去。
自动思维歪曲的类别分无效的、部分有效的、有效但无用的。无效的是没有证据,部分有效的是分别有正反的证据,有效但无用的是,有确凿的证据,但是对未来没有正面影响。种类包括:
- 消极预测未来:它是有效但无用的
- 灾难化(自己现在的处境太糟糕了):它是有效但无用的
- 以偏概全(只根据不利信息,没有看到有利的信息,进行消极的预测):它是部分有效的
- 读心术(无端揣测他人的想法):它是无效的
- 随意比较(没有分析具体的情况):它是无效的
- 过度引申(曾发生过的特殊事件会经常发生):它是无效的
- 任意推论(字如其人,字不好人就不好):它是无效的
自动思维的干预有识别、评估、评价和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识别就是横向概念化,评估是给情绪和相信程度打分,评价是判断有效和有用的程度并形成新的替代思维,巩固是记住并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替代思维。
中间信念
中间信念包括态度、假设和规则三个部分。
- 态度(是、最担心的一种情况):事件 A 发生是糟糕的。
- 假设(如果):如果事件 B 发生了,事件 A 就不会发生。B 通往非 A 为积极假设的路,非 B 通往 A 为消极假设的路。
- 规则(应该):我应该让事件 B 发生
态度和规则是表层的,假设是深层的。贝克认为只有假设是可以被检验的,需要找出消极假设的不合理之处。
中间信念阶段的认知歪曲种类包括:
- 情感推理:根据情绪推理。
- 理想化:使用 “应该”、“必须”、“不能” 这些词,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实际情况对自己提出要求;
- 最高标准:只关心超过自己的人;
- 只内归因和只外归因;我现在这个性格,全是我咎由自取,或者全是由我的家人造成的。
补偿策略是中间信念的一体两面,是为了遮掩负性核心信念。包括努力策略、回避策略(不做困难事)、顺从策略(随便你)、归因策略、警惕策略(过度未雨绸缪,夸大危险,低估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自弃策略(我有能力做,但是不想做)、自恋策略(民科)。
回避策略的体现:
● 求助是不好的(态度);
● 我要独立解决问题(规则);
● 如果独立思考,就说明我是有能力的(积极假设);
● 如果求助,就说明我是无能的(消极假设)
和中间信念属于同一层次的如:防御。如:萨提亚提出四种沟通姿态:过度为别人的讨好姿态;过度为自己,找别人茬的责备姿态;回避情绪、他人和自己感受的超理智姿态(电脑);回避压力、转移话题的打岔姿态(鸵鸟)。
核心信念
同一个核心信念,在不同的环境(如家庭和学校)会衍生出不同的中间信念,中间信念中的态度是核心信念在具体环境中的体现。
核心信念阶段的认知歪曲种类包括:
- 贴标签:我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苦算命运:我这辈子就是没有希望的。
- 后悔倾向:如果我过去没有经历某件事,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
- 拒绝相反证据:拒绝与自己消极想法矛盾的观点
- 黑白思维:我从来没有取得过成功。
- 低估正面信息:虽然 xxx 发生了,但还是 xxx
- 选择性负面关注:我只记得 xxx
先不管微波炉为什么能联网,此事在《Starless》里亦有记载,有一版的歌词翻译很雅,叫 “无星夜里圣经黑”。
干预策略
分为两大类:解决问题,或者接纳问题的存在。后者认为,如果症状不重的话,可以带着症状去生活。
认知改变策略:
- 备选思维(分支):在原来的自动思维之外另找一种思维。一件事可能会成功也会失败,给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各找几个证据。
- 客观证据(实例):找证据,不能用推理和分析来替代证据。
- 苏格拉底式提问:支持你想法的证据,举出与你想法相反的证据。最糟糕的可能、最好的可能、最现实的可能分别是什么,每种可能的证据分别是什么
行为改变策略:
- 行为改变的目标:影响情绪、为认知改变提供证据。改变情境:情境引起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改变不了就改变情境,就是广义上的逃避问题。
- 抑郁的特点是静止,焦虑的特点是回避。而行为改变策略直接要求反着来,对应的是行为激活和暴露。
- 行为表演:假装自己完全相信新信念的情况下做出新行为,假戏成真。糟糕的结果不会唤起负性核心信念,因为是演戏不是真的,成功了就是真的,失败了就是假的。
- 行为试验:假设检验两种方式:提两个对立的假设,或者对一个假设进行开放性探讨
成长经验重构:回忆你以前经历过的某个创伤性的事件,然后再把它重新给经历一遍。在这次经历里,你可以基于你的想象,做出与之前不同的行为,然后别人也做出了不同的行为来回应你。最后你形成了一个正向的、错误的记忆,或者说不同解读方式的记忆,再把这个错误的记忆给记住,这样你以后回忆起的事件就是被改写过了一遍的事件。比如说受到某人体罚,在以前的负性核心信念是 “我这个人是 xxx 的”,修正后的信念是 “这个人想让我变得更好”,最后你通过一通说,在想象中和这个人沟通了,那个人也做出了和以前不同的行为,最后你们和解了。你以后回想起的记忆就是另一个版本的记忆了。
关键点:给情绪命名。当时是什么样的情绪,再把自我否定的给淡化或者剔除掉。
实现的方法有:把传记写出来,再修正传记。或者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进行对话,在以前的那个情境下某人做出了某个行为,想象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得那个人做出另外一种行为,双方行为前后的感受分别是什么。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所有精神分析理论都关注在解说过去如何影响现在,以及病人内在世界如何歪曲并影响外在经验。
以谷川流为什么写《凉宫春日的忧郁》为例子。在这本书里面,凉宫春日是一个期望可以影响现实的人。作者的代言人阿虚希望动画里的人物是真的,但认为现实里的圣诞老人是假的,对其无感,如何让动画人物出来,自己经历动画的剧情。古典弗洛伊德模式认为,是作者的本能、自我和超我之间存在冲突;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因为作者以前看的书和动画很多,所以脑子里有许多虚拟人物的形象(客体表象),这些形象给作者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但是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是有落差的,最终导致作者把幻想世界写成书;自体心理学认为,作者追求的是一个全能客体,即凉宫春日,来弥补他自身的愿望。
在一些哲学著作里面,一个人被称为主体。与主体相对的就是客体,客体是与某人有关系,但不完全属于这个人的东西,它与这个人的感受与需要相关,可以是一首歌,一个他人,或一件过去无法被和解的事。客体一词与关系连在一起时,指的是人际关系。当我们在和别人互动的时候,互动的对象并不仅仅是实际的他人,还包括一个他人的影子。这个影子可以是某个实际人物的扭曲版本,是一个内在他者。我们过去和重要他人的关系模式、过去关系的残留物会影响之后的人际关系。移情指的是,把过去和某一个人的关系模式,重复到现在的一个人身上。
客体分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如果客体是别人,外在客体就是实际的别人,内在客体是心里的别人。内在客体是外在客体的表象(Representation,代理人,翻译成表象可以看成动词 -> 名词,也可翻译成 “再现”),如一千个人心里的李逵,可能是来自于不同戏剧,或同一个文学作品里,不同人对李逵的不同理解。部分客体: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表象。如张三看了《水浒传》电视剧,李逵和母亲对话的一个片段,会觉得他是一个孝子;李四看了《水浒传》的书,劫法场的片段,会觉得他是一个杀人魔。完整客体指,我们通过看一些不同的东西,对李逵形成了比较立体的理解:李逵由好、坏、好与坏、非好与非坏这四个部分组成。
自体(Self)是一个完整的主体。和自我(ego)的区别是,自体更完整,它包括了自我在内的所有心理机能。自我是心理功能的组织者,它无法被直接看到,但可以在心理过程中得以显现。客体关系是发生在自体与其客体间,而不是在自我与客体间。
自体表象指的是,自己在与其他人和物(客体)建立关系的过程中,理解到自体。即我通过我之外的东西,形成对我自己的理解。比如在听了一首歌之后,就能体验到自体身上有情绪。
分裂(Splitting)包括正常的发展过程和防御过程。比如一种同时含有喜和恐的复杂情绪,在还不够成熟,无法同时体验到的时候,会只体验到一个。
参考:Michael St. Clair《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二版)》。
弗洛伊德学派的起始点:与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理论相关的概念
在原初自恋状态下,自我是力比多本能的客体。
认同和客体选择的区别:认同是自己想要变成他人那样,客体选择是自己想要拥有他人,给他人进行力比多投注。一个是看着自己变成客体,一个是看着客体。
认同丧失客体的防御方式即:自己的至亲去世了,情感链接断了,无法进行力比多投注了,所以用认同置换了客体选择,通过做逝世亲人生前喜欢做的事,来认同他。
如果孩童的自我有太多客体认同且如果他们太强有力而无法彼此兼容时,那就可能成为病态
梅兰尼.克莱茵:创新与过渡的理论家
婴儿为什么会吸手指:当喂食良好时,婴儿好的感受被投射到母亲的乳房上,母亲的乳房被内化为内在客体。婴儿的内在世界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它可以主动响应驱力,如果外在客体不在场,可以借以内在客体来重复经历这个感受。如饥饿的婴儿可以通过幻觉到母亲乳房的感觉与奶汁的味道来暂时控制其饥饿。
投射性认同的过程:把内在世界加到外在世界上,然后把外在世界重新内化。自身为缓解情绪,分裂出了一部分感受,将其投射到外在客体上,修正之后再内射回去。
偏执-分裂位置:坏的东西就在那里威胁我;抑郁位置:担心好的会失去。
她假设出生时自我就存在且带着非常早期俄狄浦斯冲突而导致超我的形成。
威廉.费尔贝恩:一个 “纯粹的” 客体关系模式
冲突并非自我与本我冲动之间,而是自我的各不同部分在和自我的内在客体之间相关联时产生的。
任何时候当客体分裂时,自我跟着分裂而和客体的各不同部分建立关联性。
在《凉宫春日的分裂》及《惊愕》三部曲里,有两个关键人物:佐佐木和渡桥泰水。当凉宫春日在阿虚的面前遇见佐佐木,并得知她是阿虚的挚友之后的有天晚上,世界线被分裂成了两个。因为在遇见佐佐木之前,阿虚的客体在凉宫心里可能是这样的:他更在意闹腾的女孩。因为凉宫就是属于闹腾的。在该小说里,人物的内心冲突以 “闭锁空间” 的形式可视化地表现出来,每当凉宫出现内心冲突时,她的闭锁空间里就会有蓝色的 “神人” 出现,把周遭的环境破坏为废墟;而佐佐木的闭锁空间是非常平静的,在规模和制造频率上都比凉宫的低。佐佐木作为一个平静且通常、高情商版的凉宫,而且自称为阿虚 “相当亲密的朋友”,所以在遇见她之后,阿虚的客体在凉宫心里被分裂成了两个部分,进而凉宫也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凉宫的设定是神,于是世界线也分裂成了 α 和 β 两条线,这是根本的原因。而直接的原因,起导火索作用的是伪 SOS 团的出现:SOS 团是凉宫在学校里创建的社团,意为 “让世界变得更加热闹的凉宫春日团”。但凉宫的性格属于是非常不稳定的,如果她作神,对世界会有不可预知的影响。于是有三个反派想推举佐佐木这个内心平静的角色,意图把凉宫的能力转移到佐佐木身上。凉宫遇到了伪 SOS 团的四人,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密谋,但是在无意识里觉察到了事情的危机。原书里提到,渡桥泰水就是凉宫无意识的具体化体现,且只有她可以游走于两条线之间。
α 线是一段日常的校园生活,SOS 团招募新人加入,但只有渡桥泰水一人通过。渡桥泰水在 α 线入团,说明凉宫在遇见佐佐木之后,找回了过去自己的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从发卡这个线索来看,渡桥泰水的原型在以前就是存在于凉宫心里的,她和凉宫都是属于活跃的性格,且前者的情商更倾向于佐佐木一方。她是凉宫分裂出来的自体客体,是为了代替阿虚心里的佐佐木。
在 α 线里,伪 SOS 团的成员虽然都存在,但在后续都并未出场;β 线是伪 SOS 团与凉宫一方直接进行对抗,这两条线分别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和现实的可能。因为在世界分裂之前,危机就已经出现了,β 线是危机的延续。它代表着一种最坏的结局:凉宫的能力真的被转移到佐佐木身上了。这意味着在凉宫心里,阿虚的客体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改变 —— 他在 β 线里都直接进到佐佐木的心里了。这就是 “虚神论” 的合理之处:谁的心里能更加占有阿虚的客体,谁就是神。我们同样可以用它来解释《消失》的剧情。
渡桥泰水在 β 线里唯一出场的一次是在 β-10,往社团教室里带来了一朵花,为了保证两个世界的场景一致。花是一个变量,α 线里的花就是渡桥泰水带过去的。渡桥泰水从 α 线走入到 β 线,意味着凉宫从理想走向现实。在世界线收束的时候,渡桥泰水是在 α 线里的,把两个阿虚的手叠到一起了。α 线里的阿虚虽然是在凉宫的闭锁空间里,但是阿虚没有意识到,β 线里的阿虚是在佐佐木闭锁空间里。这说明凉宫的无意识找到了一种理性的方法,先从现实的层面上创造机会(β 线里带花),再从理想的层面上(α 线里),把两个阿虚客体整合到一起。
费尔贝恩认为只有坏客体会被内化,因为他认为内化客体是为了在环境中避开它。如果客体是好的,那就没有内化的必要了。比如说,在受到某一个人不好的对待后,却在内心里期望他是好的,唯一的解决方式是,把他的坏内化到自己身上,在自身里形成一个坏客体。但自身也可能承受不住的,可能在遇到某个其他人之后,该坏客体又被外化出来了。比如说以前受到一个老师体罚,后来认为所有的教师都是坏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或者置换。
费尔贝恩把自我分为三个面向:中心自我、力比多自我和反力比多自我,它们分别与三个客体起关系。力比多自我是感觉到需要的部分,它认同好客体;反力比多自我又叫内在破坏者,它认同坏客体,并惩罚力比多自我,类似超我的功能;中心自我负责把这两个辅助性自我分隔开,是看戏的人。比如在一场考试之后,发现自己做错题了,试卷上得了一个叉,于是看着这道题开始后悔了。那么力比多自我的客体是对勾,反力比多自我的客体是叉,反力比多自我在看见叉之后,开始惩罚力比多自我。中心自我是看戏的人,它把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分隔开了,它的客体可能是那道题。
东纳.温尼科特:具独特观点的小儿科医师
过渡性客体:从全能向非全能过渡。全能指的是,外界的所有事情都如自己的愿,比如饿了就有母亲喂食;游戏就是一个过渡性客体,虽然游戏里的人物可以受自己的控制,但也不是想赢就能赢的。比如在动作游戏里打 BOOS 的时候,除了自身出招和策略 BUFF 的配合之外,最重要的是,你要能知道这个 BOOS 会出什么招,在什么时候需要闪避以及如何闪避它,而这往往不是打一次就能适应的。
真自体和伪自体:如果孩子早期没有被好好照顾,可能发展出防御性的伪自体,表现为和客体的关系感觉不是真诚的。只有真自体有自发性。一个个案:温尼科特的一位来访提到他无法自发地和别人谈话,除非加入别人的谈话中。如果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就是在夺取父母的功能,而他真正想要的是被父母确认为一个婴儿。他的真自体没有被发展出来。
退化作用(退行)是对过去某人需求未能给予足够响应的一个矫正的机会。
玛格丽.马勒:个体的心理诞生
个体化:我是,我存在。认同:我是谁。
三大发展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是自闭期,约出生头一个月,是无客体的;第二个月开始是正常与母亲的共生期;第三阶段是分离 - 个体化,有两条并行的线,个体化是演化出自主性,分离是摆脱依赖。分离 - 个体化分四个次阶段,第一个次阶段里婴儿会初步地区分开自己和母亲,在目光上会检视母亲和非母亲;第二个次阶段在身体上会主动离开母亲,发展出一点自主性;第三个次阶段叫和解,是往以前回了一点,婴儿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地脱离母亲存在,对母亲比上一个阶段多了一点依赖,当母亲不在场时,借用过渡性客体来缓解自己的分离焦虑;第四个次阶段主要是在生命的第三年时且没有清晰的终结点,最终发展出情绪上的客体恒定性与个体性。
社交焦虑障碍
轻度的社交焦虑障碍称为社交焦虑症,严重的称为社交恐惧症。在 CCMD-3 里,社交恐惧的编号是 43.12。以 43 开头的是神经症,它是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的,即你的身体是没有问题的。43.12 的诊断标准是:
- 继承自神经症(43)的:
- [症状标准] 至少有下列 1 项:① 恐惧;② 强迫症状;③ 惊恐发作;④ 焦虑;⑤ 躯体形式症状;⑥ 躯体化症状;⑦ 疑病症状;⑧ 神经衰弱症状。
-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 3 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 继承自恐惧症(43.1)的:
-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 2 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 4 项:
- ① 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 ② 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 ③ 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 ④ 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 3 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需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 4 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 本项的:
- 1 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 2 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
- 3 常伴有自我评价和害怕批评;
- 4 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害羞和内向的区别:内向是指把心理能量投注到自己身上的频次比他者多,害羞是指害怕来自外界的负面评价。
社交焦虑者首先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一个假想的、高标准的观看者被投射出来,时刻监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如果达不到观看者的要求,会无地自容。这个假想的观看者可以依附到场景里的任何一个人身上,也可以不依附。不依附是投射,依附后是投射性认同,即对方真的认同了对方是一个高标准的人。
复旦大学的张维为教授对此也有类似的看法:
社交焦虑的维持因素包括负强化:在做出一个回避的行为之后,没有得到负面的反馈,于是这个回避的行为会被强化。比如不社交,就不会把关系搞糟。
社交技能训练:说以 “我” 开头的句子,以 “你” 开头的可能带有指责性。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第三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