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误解
简单地说,我们通常的倾听方式忽视或者拒绝了他人的相异性。我们很少听到,是什么让另一个人讲述的故事对那个人自己来说是独特、特殊的。我们很快把这个故事同化到另一些我们已经听过的、其他人谈及他们自己的故事中去,或者同化到那些我们能够谈及的自己的故事中去, 而忽视了正在被讲述的故事和我们已经熟悉的故事之间的区别。我们匆忙地掩盖差异,让这些故事看起来如果不是完全相同的话,也至少是相似的。在我们认同他人以及想和他拥有某些共同之处的匆忙之中,我们强行地同等看待这些经常是不相称的故事,根据我们已经知晓的去删减我们正在听到的故事。我们发现的,最难听到的,是那些全新的和不同的东西:对我们自己,或对我们所知的范围来说相当异样的想法、体验,以及情感。
—— 布鲁斯・芬克《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拉康派实践者指南》
以往的误解澄清
我在几年前说过一句话:“我在高考的时候一点都不紧张”。这句话很容易让不明就里的人误解成我在炫耀ˣ自己的能力,或者对考试本身有什么意见。事实上,我想表达的是:往大了说,当时我连活着的意义都不知道是什么。所以,高考这件事对我而言,是与我正在经历的其他大部分事情 ^ 一样,是一件同等重要、平常的事情。所以,高考考好了不会使我欢欣鼓舞,考差了也不会使我郁郁寡欢,高考给我带来的情绪强度,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近乎于无。但是,为什么我会认为对方误解了我?我一没有给出自己说的这句话的理由,二也没有询问对方。只是根据对方给出的反应,他说的某一句话来推测他;来猜测他认为我说这句话说得是否有问题。有没有可能是,对方压根没有误解我,而是 “我误解了他误解我”?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 *ˣ。先假设他确实是误解了我,因为,我其实想说的是他对后半部分的误解。前面的思路没理顺。我回想起来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是这样的:
我在高考的时候一点都不紧张,这可能是因为信息茧房 * 的正向作用
我认为他对我有误解,基于他的这句话:
虽然你在你们那个小镇 ^ 是成绩很好的,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不是这样ˣ的了
所以,他的误解可能是这样的:因为我在茧房 ^ 之外,比房里人知道的信息多,所以我才对高考有把握、不紧张。而我的表达恰恰和它相反:正因为我窝在茧房 * 之内,对茧房外一切与高考有关无关的事情都隔离了,只关注茧房内的信息,所以我才在高考前后都是平静的情绪。
但是,这两种解释方式或许都对。让我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人会在一个信息茧房 ^ 之外的同时,在另一个信息茧房 * 之内?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人会同时处于两种信息环境中?
这句话最后还有几个字:“我在高考的时候一点都不紧张,这可能是因为信息茧房的正向作用,或者达克效应的分形”。网上流传着一张关于 “达克效应” 的误解图,横轴是人知道的信息量,纵轴是人的绝望或希望程度,当人知道的信息较少时,随着信息量的逐渐增加,人的希望也会逐渐增加,直到达到一个所谓 “愚昧之峰” 的顶点,在此之后曲线会极速地下降到 “绝望之谷”,再缓慢地爬升到 “开悟之坡”。

分形是我在数学教材里看到的一个概念,一个图形的局部与它的整体自相似,代表的图形是谢尔宾斯基三角形。

山外有山,房外有房。那么,我们所经历的 “达克效应” 的曲线,是否也是一个分形图形呢?比如我们在曲线下降再爬升后,以为我们已经在 “开悟之坡” 了,而事实上连 “愚昧之峰” 都没到?比如,达克效应的曲线图看着是挺有意思的,但它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人家原本的意思是:能力实际低的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高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在说这句话的同时,甚至没有意识到,我所使用的是达克效应的误解版本。
如果他看出来问题了,那就是:我站在桥上看风景,他站在楼上看桥;分形地毯装饰了希尔伯特旅馆,桥墩子装饰了达克效应。这时候我们就能明白万能青年旅店《秦皇岛》第一句唱的是什么意思了:“站在能分割世界的桥,还是看不清,在那些时刻,遮蔽我们黑暗的心,究竟是什么”。按它原本的歌词下文,当然可以解释成是 “海怪”;但在这里,我倾向于选择是那座 “分割世界的桥”。
示例
信息不对等
先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先定义一下:如果一个人做事时不以满足别人的期望为主要动力,那么他做的这件事就能够被称为是 “在为自己活”,反之就是在为别人活。那么,现在有一个过去从来没有听过为自己活的理念的人张三,在他看到李四说 “人要为自己活” 之后,认为李四说的非常对,于是,他开始做一些事情了。现在请问,张三之后做的事情算不算在为自己活?
- 李四的结论:人要为自己活
- 李四的前提:未知
- 张三所补全李四的前提:未知
- 我们预设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做事时不以满足别人的期望为主要动力,那么他做的这件事就能够被称为是 “在为自己活”,反之就是在为别人活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张三之后做的事情具体是什么、不知道李四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张三是 “如何看待” 李四的话的。我们假设:李四的前提与我们预设的一致,而张三不知道这个前提。
如果张三认为李四的话隐含了 “我想让你们听我的,你们都要为自己活啊”,即李四想用自己的话语把张三感染成一个不依靠别人话语的人,且李四确实有这个意思、张三听了李四的话之后,认同了他的期望,以满足李四的期望 “你们都要为自己活” 为主要动力来做事。那么?
对张三来说,他是不知道 “为自己活” 的前提的,所以对他来说,他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在为李四活。但对知道这个前提的人来说,或许直到张三内摄进去李四的观念变成了张三自己的观念、张三依靠自己大于依靠李四的话语,这时候他才不算为李四活了。
强行关联
但如果李四的话的意思是:“人要为自己活,但是你听不听我的话都可以”。那么这涉及问题:
- “你听不听我的话都可以” 算不算李四对张三抱有期望?
比如当我们对别人说 “你要自己做决定” 的时候,往往抱有一种 “我不想让你依赖我,想让你自立” 的期望;说 “你要做自己” 的时候,期望对方是不得不做自己的。
先澄清一下什么叫期望,我此时对它的解释是:李四希望,张三未来的发展与自己当下的想象一致或部分一致。即期望是与想象绑定的,李四至少想象了两个东西:(1)张三在听到自己话之后,他可能的实际未来(2)我所希望的他的未来。我把这个 “做自己” 的楔子给你写出来了,续不续写由你自己决定。但我是抱有一种 “你的思路与我相似或不同” 的期待的。
如果按这么解释的话,那么,张三在听了李四的话之后,不管是照他的、还是不照他的做,最终都使得 “你听不听我的话都可以” 这个期望被满足了。
那这种情况下张三算不算在为李四活呢?这取决于张三知不知道我们预设的前提、以及在知道之后,把不把李四说的话当回事,把不把李四的话当成他做事的主要动力。
- 如果李四对张三是彻底不报任何期望的,那么李四 “不报期望” 本身是否算对张三的一种期望?
- 李四的信息传递目标一定有张三吗?
- 当李四给不在场的张三传递信息时,一定想象了他在场吗?
- 有想象就必有期望吗?
额外的前提
与之类似的问题是:如果赵四的愿望就是想满足刘能的愿望,从满足刘能愿望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快乐。那么赵四为实现这个自身愿望而做的事情,是为自己还是为刘能?
- 前提一:如果赵四跳舞是 “为满足刘能的愿望”,那么他跳舞就是 “为刘能”
- 前提二:如果赵四跳舞是 “为满足自己的愿望”,那么他跳舞就是 “为自己”
- 前提三:赵四自己的愿望 A 是 “在跳舞时满足刘能想看的愿望”
- 前提四:赵四跳舞是 “为满足自己的愿望 A”
根据前提二和四,可以得出结论:赵四跳舞是为自己。前提三 + 前提四 = 赵四跳舞是为满足 “在跳舞时满足刘能想看的愿望” 的自身愿望 A。根据前提一、三、四不能紧密得出结论 “赵四跳舞是为刘能”。因为 “在跳舞时满足刘能想看的愿望” 的这个愿望 A,是赵四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刘能的愿望,刘能可能压根不想看他跳舞。
但是,如果我们再引入第五个前提:【如果赵四做事 A 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 B,且愿望 B 的内容是 “在做事 A 时满足别人的愿望 C”,那么赵四做事 A 就是 “为满足别人的愿望 C”】。那么这时候根据前提一、三、四、五,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赵四跳舞是为刘能” 了。且根据前提二、四得出的结论仍然成立。
从这里可以看到,在理解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心里是预设了很多前提的,而对于简单的一句话,说出这句话的人不一定会把他的所有前提都说出来。它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在没有更多上下文的情况下,想要理解一句话,我们必须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补全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前提。如果补出来的前提更多,结论可能会更多。
即使对同一个前提,我们的理解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这就类似于命题逻辑里的真值指派,我们说的一句话就类似于一个命题公式,这句话里的一些模糊和歧义的词语称为命题变元,而我们通过对这一句话里的每一个的命题变元的理解,一次句读方式的组合,称为对这句话的一次真值指派,或者叫语义赋值。在这次真值指派之后,通常会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这个确定的结论称为我们对这句话的解释。
有时候,当我们想要反驳对方时,或许是不接受对方的真值指派和自己的不一致,想用自己的真值指派盖过别人的。如果把自己和对方的前提都列出来,会发现对方也可以解释成有效的,自己只是想要提出一种不同的解释角度。
一词多义
比如 “所有吃饱后的痛苦,都是吃饱了撑的” 这句话。对撑字的指派有:
- 撑大:“过去的吃饱经历把吃饱的阈值给拉高了,使得对于一个位于过去和现在两个吃饱阈值之间的食物摄入量,可以使过去的自己吃饱,而不能使现在的自己吃饱”。即自己过去是吃饱的,而现在没有吃饱。这句话里的两个 “吃饱” 都是一个过去时,“吃饱后的痛苦” 是现在时,“吃饱后的痛苦” 意味着,在吃饱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变成没有吃饱了。吃饱和痛苦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有张音乐专辑叫《每到夜里我就很饿》就是这个意思:有痛苦,说明是现在没 " 吃饱”。
- 强的支撑,无底则无顶:“如果想要感受到上层需求没有被满足所带来的痛苦,前提是下层需求在此时一定是被满足了的”。就是你如果现在是饥饿的,当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就不会生气了,因为你的焦点是如何吃饭,而不是如何反驳他。你在学校里非常饿,点了一个外卖,去拿的时候发现被人偷了,请问这时候你出现的痛苦情绪是不是:吃饱了撑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里,当上层需求和下层需求没有被满足时,都会出现情绪,只是因人而异,强弱程度不同。越接近下层的,是未满足时的平均痛苦程度更大的,我们失去一个亲人或者好朋友的痛苦不一定比我们没吃一顿饭要轻。
- 弱的支撑,附加或强化:对于同一程度的刺激量,吃饱后所感受到的痛苦,比吃饱前的感受更强?或者吃饱的状态只是单纯地附加到了痛苦上,而这两者是互不干涉的?
- 衍生:吃饱破坏了消化系统的功能,一个问题解决后带来了新的问题。这种解释方式或许是最贴近俗语 “吃饱了撑的” 本意的。
不可靠的前提
又比如我以前写过的一段话:“只有自己等到重大变故之后才能改变”。因为我持有这几个前提:
- 如果没有获得 “改变的动力”,就必定不会改变
- 改变的动力只有 “痛苦” 和 “鼓励” 这两个
- 痛苦和鼓励的程度是可以被量化的
- 痛苦和鼓励的程度对 “触发改变” 的门限都很高
- 更大程度的痛苦相对于更大程度的鼓励更容易获得
- 我只想获得容易的那个动力
列出来后才会发现,有些前提是站不住脚的。
殊途同归
当感谢者向被感谢者说 “谢谢” 后,被感谢者回答 “不客气”。这背后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呢?我认为不客气至少有两种意思。
第一种是,你 “不必” 表现的像一个客一样,不必散发出客的气息。意思是我们是平等的,你不用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外人一样或者低我一些的人。这说明首先是,被感谢者认同了感谢者投射过来的,自己是比感谢者地位高的 —— 因为是这个被感谢的人向感谢者提供了帮助,对吧,就相当于主请客吃饭,那说明至少在结账,或者提供饭这个情境下,主的地位是比客高的。其次,在这个提供帮助的人接纳了自己的地位,确实是比另一方高的时候,然后又向被帮助的人说,我们的地位是一样高的。所以不客气的第一种意思是,被感谢者持有前提:
- 我是比你地位高的,即我是施予帮助的主
- 说谢谢是发生在上下级之间的,你给我说谢谢,说明你也是认为我是主
- 我认为平等比不平等好,平等会让双方都舒服
- 我想让我们都舒服
- 说 “不客气” 可以把不平等的地位拉成平等的
所以,我为了让你我都舒服,我要说 “不客气”,把这个不平等的地位给拉平了。
为什么我愿意向别人说谢谢,但是不愿意向别人说不客气,这可能是因为我想到的是第一种解释方式,但是我无法接纳自己是主。
不客气的第二种意思是,我认为你说谢谢的这个行为,“不像” 一个客所表现出来的。并且,我接纳了你的这个表现,因为我持有前提:
- 我认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或者是一路人
- 说谢谢的这个行为只有在同级之间才会发生
- 我想让我们是平等的,不知道你怎么想
- 只有双方都认为平等,才是平等
- 你说谢谢,说明你也认为我们也是平等的
所以,我认为你说 “谢谢” 表现得不像客。
无法达成的目的
当我们说有一件事想做,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呢?
坚持不下去,或许意味着,做这件事情本身并不能给我带来快乐,我想要的是那个 “结果”,而不是在做这件事情的 “过程” 中获得快乐。比如玩游戏,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带给我快乐,但若我想写一篇游戏攻略出来,那可能这时候,我想得到的快乐就是让别人看。在写游戏攻略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这个困难并不能带给我正面的情绪,除非我把这些困难都克服了。而在这篇攻略写了一半之后,我发现它实际上是没有用的,所以我在做这件事情中所获得净收益为负。
为什么会觉得写出来是没有用的:
- 着急看到结果。时间浪费了吗,没有
- 其它 “更有用” 的事件与本事件有动机冲突,所以为了优先处理其他事件,以偏概全地认为,本事件是彻底没有用的
- 无法达成根本的目的。比如我为什么要写游戏攻略,可能是因为,我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两个游戏电视台,它上面有播一些比赛。一个初中的老师说打游戏又没什么用。但是我知道的信息是比他多的,我看到人家好像有职业玩家。我想去纠正他的观念。
我认为他的观念是局限的,因为我认为他的观念是:
- 打游戏是不能挣钱的
- 打游戏是不务学生正业的,且会妨碍正业
- 不能挣钱的事情,和不务正业的事情都不好
- 所以,打游戏不好
甚至还有可能是,我所认为他所持有的观念,和他实际持有的观念,不一定是一致的。
但我以往的观念也是局限的,因为我以往认为:
- 打游戏是可以挣钱的(根据赛事的奖金)
- 打游戏与学生的正业不冲突(根据自身的经验)
我现在认为:
- 电竞选手和运动员一样,都是需要大量训练的
- 如果没有经过大量训练,很难挣钱
- 我认为张三无法坚持大量的训练
- 所以,张三走电竞这条路很难挣钱
不能挣钱的这个前提,我现在指派为真。所以写攻略的最终目的是,给对方的第二个前提重新指派一次真值。而不是自己觉得有意思才写的。且我的这个真值指派不影响他推理的有效性,他的推理本身是有效的,只是不可靠。
何谓正确
“确” 纯按字形可附会为 “一个石头的角色、模范”,即用于判断正确的参照物、范本。
“正” 是判断的规则和过程,一个动词。如 “正衣冠” 意为把自己的衣冠调整为与模范一致。
当我们说对象 a 是 “正确” 的时候,是将其与对象 b 作比较之后,对对象 a 下的判断。对象 b 为 “确” 的范本,比较和判断的过程称为 “正”;如果对象 a 和对象 b 比较之后,符合我们判定 “正” 的规则,我们便称对象 a(相对于对象 b)是 “正确” 的。即
a 相对于 b 的正确性 = 正(a,b)
为什么说不存在 “完全正确” 的对象:
- 我们正的规则、确的范本不一致。
- 在正的规则一致的前提下,如果有一个对象是完全正确的话,那是没有比它 “更正确” 的范本的,所以我们无法判断它自身的正确性。
就像全能的上帝无法创造一块祂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 —— 除非祂在创造这块石头之前,把自己的 “举石头” 的能力开关给拨到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