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操作工
线束:一束铜导线捆在一起,少则 1 根,多则 200 根。每一束线上都绑定了一个软塑料卡片,称为单子。单子上标注了这束线所属的订单号,直径,塞子型号,端子型号等信息。同一束线的长度、直径是相同的,但两端剥掉外皮并露头的长度可能有所不同,如一头都露 5mm,一头都露 8mm
端子:一个金属的接触件,一端需铆压到铜线上,另一端插到空插头上。有针型的和环形的。不同型号的线可能用同一型号的端子。
安全生产:机器出问题,先断电。通电时手不要伸进机器。铆压机的模具有温度,取下来的时候注意也不要手伸进去。
穿密封塞
带孔橡胶塞子,大头向下,穿到露头的铜线上。小头的一端可能离外皮的末端极小一段距离,或离一小段距离,或平齐。穿塞和穿线号管、铆压之前,都要确保其型号与单子上标注的一致。
塞子本体视塞子型号而定,露头的程度通常由端子型号决定;当线剥皮比平时长时,露头的长度要缩短一点;还有同型号的端子对应两个塞子型号,但这两个塞子的露头程度是不一样的。这说明露头的长度由剥皮长度、端子型号和塞子型号共同决定,而大部分时候剥皮长度是固定的,查表是先查塞子,后查端子的。查表就是查自己做的笔记,哪个号的塞子对应哪个端子,露头长度及穿塞机、铆压机位置。
机器比手快,用手穿有时铜丝会扎手指。但有些塞子只能用手穿,因为塞子的种类比穿塞机的数量多。通常一台穿塞机只穿一个型号的塞子,也有两个的,省了换塞子桶的时间。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粗的线,用机穿力度不够,或者说一会穿不上,一会又穿过了。
流程:
- 把架子上刚运来的线束,根据塞子型号进行初步地择,目的是把它们放在对应的穿塞机旁边。
- 找一台机器,或在桌面旁准备穿塞。
- 在机器旁,或者手穿时进行二次择线,把相同端子型号的线放在一起,以及把不同束线的穿塞一端放在同一头。这样在穿塞时便于自己操作,在穿塞后便于铆压工操作。
- 穿塞之前,注意对照卡片上线束的露头长度,如果两头长度不一样,但一眼看不出来,就手工比对一下两头的长度,确保穿的是正确长度的一头。
- 穿塞。尽量不要把线的另一端放在地上。手穿穿不上时可以旋转一下。
- 穿完几束相同端子型号的线后,送到对应的铆压机旁边。
失误 1:一种双绞线线束的卡片和普通的线束不一样。普通线的卡片上,两行分别写的是两头的塞子和端子型号。而这种线的卡片上,会有两行,或者四行及更多行。有的两行写的是被绞的这两种线的其中一头的端子和塞子型号,还带有一个 CH。CH 是单配线的意思,意味着你只需要处理其中一头。如果你不知道 CH 是什么意思,那么按照你以往的经验,你会认为,这两行指的是 “两头”,而不是 “同一头上的两根被绞的”。
失误 2:在极小概率下,穿塞时也要注意看线露出的铜丝是否过于细了,如果是的话,可以看出来,它露出线皮外的部分明显比线皮里的细。这种情况是因为,另一位剥线皮的师傅把剥皮机的直径调得过于细了,造成把铜丝剥掉了一点。解决方法是先剪了重新剥皮,再穿塞子。
失误 3:与上面那种情况类似的是,穿塞时也要注意看一下塞子的颜色,比如有一种淡蓝和一种深蓝的塞子,需要注意一下才能看出来。这种情况是因为,另一位穿塞子的师傅在战术换弹的时候,把另一个型号的塞子倒进桶里了。
半自动穿塞机
有旋钮可以调,穿塞后塞子顶端和线皮顶端的距离,即线皮从塞子里露出来的程度。左拧小右拧大,或者说左浅右深。如果距离不合适,后续铆压会出问题,还是要一个个的手工调整,所以重点是先试穿几个,在开头就把机器调准。但有些机器的旋钮还会在穿塞的过程中松动,所以若自己感觉露头的长度变了,还需要继续调整。这可能是因为另一个固定旋钮没拧紧,有两个钮。但有的师傅手劲大,把固定旋钮拧得太紧了,别人会拧不动。而调长度旋钮之前,必须把固定旋钮拧松。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求助,要么不拧它,还可以用手控制线抵到挡板上的力度,人用力抵得越大时,线的前端会弯曲,进而塞子穿得更深,线露头更多。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我们想露头的长度大于等于直接或轻抵放在挡板上穿的长度,反之,除非我们把线不抵到挡板上,而是往自己怀里来一点,这更不好控制。
穿之前把炸毛的线头捋直,否则有几根外侧的线会弯折 180 度,卡在塞子和线皮的缝隙里。在手穿及捋直的情况下也会有概率出现,比如没有把眼对准。
技巧:
- 当线束太短时,可以把皮筋往后拉一点,以防机器夹手。
- 穿塞或铆压之前,可以把多个小线束合并成一捆 大的,用皮筋把线束的前端绑起来,便于拿线。
- 对于一些不带大卡片,未知数量的线束,如果不想用手计数的话,可以把机器上的计数器归零,用机器计数。
太短和太长的线束都不好拿。前者操作空间小,后者在悬空的情况下,线身后端的重力会拉扯前端,除非把后端放在桌面上或腿上。
如何换弹:把后面的塞子桶取下来,向里倒塞子,不要超过桶的三分之一,目测更少。因为多了容易漏出来。在轮换另一个塞子型号,即换桶时,还需要把导引槽里当前型号的塞子拨回桶里。
卡壳处理:塞子时常会在导引槽里卡住,用一个钩子拨弄几下。没有钩子用线也行,越细软的线更慢。
半自动铆压机
作用:把端子铆压到露头的铜线上。包括有密封塞和无密封塞的线。
机器负责送端子排和铆压。人负责放置端子排,更换模具,调模具的力度,用脚踩踏板使机器做出铆压的动作。所以叫半自动。
配合端子轮盘和模具使用。端子轮盘是一个纸质的,大号的,饼型带河岸的卷筒,一卷上是一排连在一起的同型号端子。模具用于连接机器发力点和端子排,模具正对操作者的下方有一个槽,用于放置待铆的铜线。
拿线的手法为左手后,右手前。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夹着线,剩余指使其伸直。右手把线放在模具的槽子里。已铆的线先拿在右手,如果太多了,可以放在桌面上或换手。
模具可拆卸,不同的模具对应不同的端子型号,对于同一个模具,可能用于两种及以上的端子型号,有些不同型号的端子也可以互为替代地用。
在铆压后,端子的中间有一个洞。合格标准:洞里可见铜丝,但铜丝不能向前顶满洞,不能顶得太过了。线皮不能被压凸起。保证端子在圆柱面上把线完整地 360 度包裹。
难点 1:对于挡板距离不合适的模具,试铆,找到线往前伸的合适距离,并在之后的每一次目测保持这个距离。目测的参照物是,端子的中间一段。线露头的一段比其略长,将线的前端向端子的中间一段的前端过一点,这样就可以保证洞里可见铜丝。
难点 2:机器可调力度,对于更细的线,要用更紧的力度?调力度的旋钮是在机器与模具的上方连接处,左拧,或者说俯视顺时针拧是更紧的力度。当一个圆在顺时针旋转时,它的下端是往左的,上端是往右的。已铆的端子相对于未铆的端子,会有一个压痕,据此看机器的力度是否合适。
难点 3:不合格重铆时,需要重新剥皮。左手拿线,右手用剪刀,左右手向相反方向转,剪刀下边向内转,向外扯。如果用力过猛,可能会把铜丝剪断或刮掉一半。还需要保证露头的长度尽量与同束上的其他线保持一致,如果太短,铜丝露不出来。这意味着在操作不熟的情况下,如果想把铆失误的线统一留到最后处理,至少要留一根没有铆的线,用于参照长度。或者每铆一根线后都看一下,失误一根后立即处理。前者是比后者省时间的。
一束线铆完之后,对其刚铆的一端包上塑料袋或塞到塑料杯子里,并绑上皮筋,以免磕碰刮擦。磕碰针对端子,刮擦针对手套和衣服。
失误 1:线有两端,有些如 A1 和 B1。A1 是由自动机器铆的,B1 是半自动机器铆的。A1 和 B1 的端子通常不一样,A1 由别人铆完之后,B1 由自己铆。而 A1 和 B1 的端子轮盘可能会放在同一台机器旁边,这意味着,如果你提前不熟悉这个规则,在 A1 被铆好的前提下,你可能会把另一头也铆成 A1 的端子,因为你只看了端子的型号,而没有看 A1 和 B1,把机器旁边放的端子和单子上的一个对上了,就想当然地认为是需要铆这个。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把已铆错一头的所有线剪了,而且是一根根地贴着端子末端剪,如果并在一起剪,由于你没有把所有线对齐,会把有些线剪得更短。然后用剥皮机重新剥露头。
失误 2:挂端子轮盘的架子是可以前后拉的,这意味着,在端子没用完的情况下,在同一台机器上换轮盘是不用把一盘整个取下来后和别的盘换位的。而在端子用完的情况下,换轮盘的方式是,把其中一根杆子往右倾斜。
重新插端子排时,需要拧一个旋钮,使一个缝隙扩大,把端子排的边端卡进去,其中一个端子与放线的口对齐,上完之后再拧紧。如果上完之后忘记拧紧了,会铆不上。
卡壳处理:在铆压的过程中,如果端子轮盘的底面和桌面的左边不垂直,即端子排没有正对口,或没有及时地把端子排向下拉一点,预留一个送排的长度,那么可能使位于机器边缘的端子卡住。这时候需要先断电,再松开连接的地方,把卡住的端子用剪刀拉出来,重新把端子排送到机器口。另外还要注意,端子轮盘上的纸带太长了可以撕掉,防止纸带被卷入机器。
另一种故障:铆完一个之后,机器有概率不往前送排。这种情况需要找师傅修,磨模具的零件。
拉力计:测线所能承受的拉力,据此调机器的力度,以及填机器的自检记录表。
穿线号管
纸质或塑料扁长管。文字的左边朝下。穿完绑皮筋以免掉。
绑皮筋
带疙瘩的皮筋,不翻折,而是左手拽着疙瘩,右手直接把线身绕一圈后卡在疙瘩上。
手穿塞子完之后,要绑上装塞子的袋子,防止撒出来。
其他工序
辨认线的色号:为了确保插入空插头的线颜色代码和图纸上标注的一致。色号大致是颜色英文的首字母,其中存在几个多值的优先级,如 B 是黑色,Be 是蓝色,Br 是棕色;G 是绿色,Gr 是灰色。特别地,紫色是 V,而 P 是粉色。对于双色的线,主色在前辅色在后,主色的目测表面积比辅色大,如蓝黑是 BeB。
插端子:把已铆压铜线上的端子随线插到空插头里。图纸上标注线号的是正对插头接触件的视图,实际的插入视图是图纸上的镜像,从另一端插。每个端子的凹槽向下。每根线上标有线号,对着图纸按照 “右插左” 的镜像形式插。插完之后再把插头上的卡扣按下去
剥屏蔽线网:一种粗的线,外面有一层塑料硬皮,夹缝有两层带洞的金属软皮,里面包裹着双绞线。目的:把两层软皮分开,并露出里面的双绞线。方法:先把外层软皮向下多次摩擦,使其变蓬松,再把头端弯折 180 度,在外层软皮上用工具插一个洞,把内层软皮随双绞线从外层软皮里拽出来,金蝉脱壳。
缠胶带:起始状态为胶带揭起的一端在上方,有胶的一面正对人。正视图为从右向左绕圈缠,胶带先往里后往外。右视图为卷芯的圆心绕着电线轴顺时针旋转并后退。手法为:左手拇指推胶带身子外侧,右手食指钩卷芯内侧,胶带身子紧贴电线。缠的紧密程度分密绕,花绕和点扎。
返工
可能出现的失误有:
- 塞子型号穿错,或露头长度不合适:铆压师傅会发现并返给穿塞师傅。这种情况比较简单省时。
- 端子型号铆错:改线要经过四个步骤:把端子剪了,重新剥皮,重新穿塞子(如果有),重新铆压。
- 端子型号铆对,但通不了电:这种情况拉回来的是一整车组装了一部分的线。同样还有以上四个步骤。费时的点在于,物流拉车,以及把线的一端送到机器口。组装后的线比组装前的粗、硬、不好拿,主要是因为为了保护线身,随端子的线外面包了一层塑料较硬的管,有的可以拆开,有的则不能。它线身从管里露出来的长度,相比组装之前的 “裸线” 可被手拿的长度更短,在铆端子时够不到,还需要用力把线拉出来一段。